(转载)
72 第一次转变
终于有空来续写一下这个帖子,前一段时间忙死。
应试教育的最大缺点,在我看来,就是教育出来的孩子缺乏学习主动性、自觉性。当然,一些孩子,如果不是应试教育培育着,也不会考上大学;不过,又说回来,这些孩子中的大部分上了大学后做的事情都比较统一、简单:打游戏、玩手机、谈对象、上床,当然,还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不学习。
小学阶段的大女儿,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相对于其它孩子,感觉是有一些,但是,无论如何,应试教育的大背景决定了,她还没具有那种最低要求的主动性、能动性、自觉性。当去了天一住校学习以后,这方面开始体现出来了。
离家住校上初中,作为家长,实际上即使想管一管孩子的学习,也是力不从心了,换句话说,住校的性质决定了家长在孩子的学习上无法进行具体的内容指导了,也最多就是大致粗放型管一管。这个时候,是孩子从纯应试教育向自觉学习的一个转变过程:在前一种模式下,女儿基本上不需要自己去做什么,只要完成家长和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就可以去玩去了;上了初中后,老师的教育模式有所改变:讲课基本上按照全班差学生的水平讲课,或者是按照最基本的大纲要求讲座。。。。。。。。。。,等等,总之不是针对某一个学生的水平进行讲课,要求学生在老师讲课以外、老师的作业以外,再自己找一些题型做些补充。
上半学期,女儿基本上能够认真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然而,仅此而已,后来我们家长通过和孩子、老师沟通,了解到女儿在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其余空余时间就基本上无事可做的状态。
作为家长,我也烦了一个错误。当初开学之初老师叮嘱孩子自习课不许看课外书,不知道孩子对我们没有表述明白,还是我没有理解,总之错误的理解成:课外书就是老师没有提到的书都是课外书。于是,家里有一套新方法课外书,但是我没有给孩子带。导致女儿在学校做完了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后,即使她自己想做点课外补充题型,也无参考书可用。
事实上,后来知道了,所谓的课外书就是指小说,至于老师未指定过的辅导类书都不算,比如,新方法系列,老师没指定孩子要做,也没提及,但是孩子可以带到课堂上去的。
在上半学期这段时间,作为家长,我出现了一些失误,作为孩子,她实现从完全的家长、老师全包状态向自觉性、能动性、自觉性的转变,实现向半独立生活的转变。从目前来看,向半独立的转变已经顺利完成;向自觉性学习的转变,有初步迹象显示貌似成功了,是否真的成功,还需要看:看她能否坚持。
当初,刚一上天一时,女儿问我对她有何期望,我说,即使考倒数第一,但是只要和前边的差距很小,就可以。私下里我对萌妈说“最终目标是前50%,我就十分满意了”。女儿回复我“我要努力做个表率,我表现好,有利于妹妹考上天一。不是么?”
上个月期中考试,班级排名21或者22,前50%代表前19名。考试之前,女儿给自己订的目标是前30%。
前不久天一组织学生报希望之星英语大赛,未咨询我们女儿报了名,我和萌妈鼓励她之余特别赞赏她这种未争取父母就自己做这个决定这件事,告诉她大部分事情,以后都要自己做主,但是要事后和父母说一声,就可以了。
其后同事就希望之星之事和我说“你女儿真优秀,”我回答说“让她碰碰壁,享受一下失败,也是好事”,同事不解,我进一步解释说“假如天一少年班中选20个人参加希望之星,绝对轮不到萌萌,假如选25个,也许可以轮到她,假如选30个,轮到她的可能性很大;假如选35个,也许有99%的可能”。以前,在小学时,在50多个人的集体里,你是牛蛙;现在全年级74个孩子,都是牛蛙的情况,需要那么一点自知之明,同时还有一点自觉性、主动性,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有时需要一点“比”的感觉,有时又不需要去“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