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前问自己三个问题?

问你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

推动人类文明、商业、交易、繁衍......所有的一切向前发展的动因是什么?

答案其实很简单:欲望

你可能会有疑问,动物不是也有欲望吗?它们怎么没有成为世界的主宰。

严格讲,动物的交配、觅食、避险,只是本能的生理需求,而不是人类这种以理性加持的欲望。

怎么解释两者的区别?

动物自会满足当下,维持现状即可,这就是不想变坏的一种本能反应,而上帝却给了人类另外两个维度:

想把自己变得更好的欲望;

比如,人类不满足只睡在山洞里,所以才有了高楼大厦;

如果自己变坏,恢复原状的欲望。

比如,人类生病后,会想有没有办法让自己康复,所以才有了医疗。

于是,人类的欲望的三个层次呼之欲出:

1. 想变得更好;

2. 不想变得更坏;

3. 已经变坏,想恢复原状。


能洞察这三点,意义非凡。

你可知道,像麦肯锡、波士顿这种顶级咨询公司,在做客户的咨询项目时,第一件事是什么吗?

就是确认问题

也就是要搞明白客户到底面临一个什么样的问题。

无论是一家跨国企业,还是一家小型私企,甚至是一个个人,面临的问题也就无非三种:

追求理想型的问题;

防范潜在型的问题;

恢复原状型的问题;

可以说,如果你分不清客户的问题类型,这个项目注定会失败,所以这是一个咨询项目的基础。

醒目的读者可能已经发现,这三个问题类型和我上文提到的人类欲望不就是一样样的吗?

是的,真就是一样的

所谓追求理想型的问题,不就是想变得好吗?

所谓防范潜在型的问题,不就是不想变得坏吗?

所谓恢复原状型的问题,不就是变坏后想恢复吗?

因此,无论再复杂的机构,也都是由个体组成的,个体原则同样适用于组织原则。


这三种问题类型是麦肯锡、或者波士顿发明的吗?

如果你对佛教有些了解,对这个问题自然有了答案。

佛教的根本,是渡化人类摆脱苦海,那么必然要给苦有个定义。

佛陀的定义是什么呢?除了生老病死的自然现象,佛陀还揭示了人类三种高级的苦:

求不得;

爱别离;

怨憎会;

所谓求不得,就是想要的好东西总得不到,这不就是想变好,却总达不成吗?

所谓爱别离,就是已经拥有的好东西,却又要和你分别,这不就是不想变坏吗?

所谓怨憎会,就是不好的东西偏偏缠上你,这不就是变坏后,想恢复原型吗?

有没有觉得有点神奇,几千年的宗教,和近现代的方法论,竟然有异曲同工之妙?


你可能会问我,知道这些有什么用呢?

用处太多了,你如果创业,就要考虑自己的产品可以满足用户哪种欲望;

你如果向领导汇报工作,就要先搞清他最想要的是什么;

你和别人沟通,就可以有按这三类问题来进行:

如果对方基于想变得更好,你就多说有益的地方;

如果对方是基于不想变坏,你就多说不这么做会带来什么威胁;

如果对方是想恢复原状,你就多做些保证,多讲些实际案例。

这三类问题,是一个底层概念,可以纵横交错的延伸,灵活运用。

良叔说一件自己的应用实例,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刷屏文章:《赌王何鸿燊住院,每天花86万:人到中年才发现,钱如此重要》。

这篇文章的内在结构,就是借鉴这三种问题模式。

主要内容聚焦在三点

1. 有钱可以续命;

这就是追求理想型的问题,想变得更好,摆脱求不得之苦;

2. 有钱可以避免曾经美好的离去;

这就防范潜在型的问题,不想变坏,摆脱爱别离之苦;

3. 有钱可以远离讨厌的人;

这就是恢复原状型的问题,变坏了,想恢复原状,摆脱怨憎会之苦

这样的结构,就给文章搭了一个不错的骨架,然后再去匹配素材,文章一般都不会太差。

因为这三点,毕竟就是人类最底层的欲望。


这篇文章不仅是告诉大家人类欲望和问题分类的关联,更想让大家理解结构化思考的妙用。

把一件事,按某种逻辑进行拆分,再看看和其他事物有没有关联,久而久之,你的结构化思考能力一定会加强。

好了,关于这篇小随,你有什么感觉可以留言给我,良叔每天在这里等你,我还会坚持172天。

-END-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亲爱滴萍萍,有木有很想我呀❤️?! 一想到要给你写信,我的内心是拒绝的,哈哈,因为说不过你,满脑子都是你的快嘴。噼...
    瞳小瞳阅读 3,101评论 2 0
  • 正文
    跑跑是只猫阅读 1,170评论 0 0
  • 今天凑巧旁听了一场面试,面试官是公司退休的前董事长M(发挥余热自己又开了一家公司)为新公司招一名总经理,想在工业仪...
    64780a2289cf阅读 3,276评论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