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考虑换工作,面试了几家公司,被问到注册问题两次,反过来看,注册模块相对核心业务来说相对简单,然而也是公认的坑比较多的功能,能够很好地考验应聘者的基本功。
我认为当被面试官问及注册问题时,最好以“连线”的思维去回答这个问题。何为“连线”思维,第一步,你得思考为什么要设计这个功能,什么时候需要注册,第二步,得了解这个功能前是什么业务,之后跳转到什么页面,从产品的整体角度回答这个问题。
先从目的说起。对于用户来说,一旦注册就获得了一种资格,而账号本身也会带来便利性,例如,视频、阅读产品可以有“观看记录阅读记录”、“收藏”,用户对产品使用有粘性后,这类功能促使用户注册。电商产品不一定需要注册账号,只要有寄货地址和联系方式就可以了,但是注册账号方便用户在不同平台上同步数据,社交软件本身需要几个基本的身份去社交。对于网站和app来说,只有用户的身份被标识,形成用户体系,收集用户数据后,我们才能谈论后续的业务,比如用户群体的划分,也才能继而进行各种目的的运营活动和针对用户做产品迭代。例如只有注册用户才能使用产品的高级功能的那个。当用户面对一个新产品,用户往往是有惰性的,用户希望不注册即可快速地体验产品,所以登录模块就会在“用户体系建立”,“用户惰性”和“注册带来的受益”之间相互角力。
什么时候需要注册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取决于产品的产品形态。
1、如果产品既不需要个人信息同步,也没有任何特权服务提供,那么不要求用户注册是比较合理的。比如:计算器一般来说是不需要注册【登录】功能的。常见的便签也是。但如果便签提供了在不同设备之间的的同步、不同平台间的同步,则可能就需要用户注册并登录了。否则,同步信息无法进行。
2、如果产品却是为用户提供了不一样的服务,需要用户注册并登录,则要求用户注册的时机越往后越好。为什么呢?这意味着可以让用户对自己使用的服务有深入的了解,用户确实有需要才进行注册。而这时的用户将会觉得注册是顺理成章的,基本不会有任何反感。那些在用户还对产品一无所知的时候就强行要求用户注册的产品,除了给用户带来恶感外,最大的可能是会将用户挡在产品外。
3、可是,难道就没有一开始就要求用户注册和登录的产品吗?当然有。有一些产品,比如微信、陌陌、脉脉这类社交类为主的APP,就是必须一开始就注册登录的。如果不注册且登录,根本无法根据注册信息建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根本无法使用产品的其他功能。但这一类的产品相对来说是少数,就跟不需要要注册登录的产品一样。
了解目的后,跳过注册模块产品设计中的问题,从两个角度谈谈注册:一,运营目的;二,产品设计中的细节。
先谈运营目的:对应注册用户行为,会有几项关联指标:
a,注册来源:用户是从哪个渠道来的,是外部投放的广告落地到了某个LandingPage,然后完成注册。
b,注册转换率:从来源进入注册流程开始到完成注册流程的注册成功用户数占所有到达注册页面的用户数比例。
c,,蹦失页面:没有完成注册流程的用户跳出注册流程的页面或步骤。
不同阶段,运营关注的指标是不一样的:
初期:为了低成本获得外部用户,注册来源的质量是最重要的指标,而判断注册来源质量,就要考虑注册转化的成功率,并参考蹦失页面,来确认用户为什么会放弃注册转化,是否可以进行优化。
中期:需要新用户稳定进入,就需要密切关注注册转化率指标和蹦失页面指标,适时调整,考虑配套活动推送用户的注册行为。
后期:需要关注用户的留存及活跃时,就不需要刻意去 关注注册的相关指标,反而需要注意的是用户的留存度指标和活跃以及流失用户的模型建立及预警机制了。
在运营中,持续观察的是用户为什么放弃注册,也就是对注册流程和蹦失页面的关注是持续和深入的。
再谈产品设计中的细节:
注册之后,用有趣,简洁的引导告知用户如何玩转产品。我们常说把用户当“小白”去对待,新手引导便是对“小白”用户最大的友善。当然,注册还遵从从哪儿来回到哪儿去原则,我想给别人点赞,那么注册后,还是回到点赞的页面,并帮用户去点赞等等。注册模块是一个公用模块,清晰地告知程序员同学,不同情况注册完后跳转到什么页面,能很好地展现产品经理思维的完整性,这样合作也会更轻松。
说点其他的,最近笔者在找工作,面试屡屡被虐,笔者总结一点,平时不重视积累,没有把看到的东西转化为自己的产品方法论,所以以后打算在简书记录下自己的产品学习之路,共勉。
下次,我们谈谈登录注册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