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要是没有了界限和距离,那么就是灾难的开始,在某论坛上有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很多人开车回家,到了楼下不下车,还要在车里坐好久,回答问题的人里,有刚下班的父亲说道,需要独处,疲惫不能被妻儿看到,也有全职妈妈,说到车里安静的15分钟,什么都不做,只是放空一口喘息,让我还能继续鼓起勇气,坚持到下一次喘息的时刻,这些回答让我们大悟。
即使走进婚姻,每个人依旧希望有些界限感,中国是一个严重缺乏界限感的社会,从小孩的早期教育开始,界限感就是模糊的,当一个孩子自己跌倒,本应该自己爬起来,那是她自己的事,但父母却看着心痛立刻过去扶起,其实善良的中国父母已经侵入了孩子的界限,孩子的界限感,在父母的疼爱中开始一步步缺失,孩子慢慢长大,有能力独自上学,但是父母却坚持背着孩子的书包,早送晚接,风尘仆仆,孩子慢慢成年了,独立意识开始强化,觉得上什么学校和谁谈恋爱,是自己的事,但很遗憾,和父母之间没有建立起界限。
所以在中国,关乎高考志愿、恋爱、婚姻这样的大事也不仅仅是父母的事,还是七大姑八大姨的事,那份关切,似乎全是他们自己的事,看似是一份帮助,一份关心,但却是害了孩子,因为很少有人是以孩子的角度去做考量的,而是把自己当成那个要娶要嫁的人,把孩子的恋人当成了自己要娶要嫁的人,然后把自己的意愿拿出来,努力的,充满热情的苦口婆心地是自己的意见,最终得以实施,在这个个性彰显的时代,竟然还有如此多的父母越俎代庖左右儿女的恋爱和婚姻,而自己却一直在自己选择的道路里日夜挣扎,更加可笑的是,孩子一边大声宣告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一边把找自己的工作,买自己住的房子看成是父母的事。
于是,父母在这种模糊的界限中,仍然觉得你的高考志愿是我的事,你的恋爱婚姻是我的事,于是开始冲突,开始痛苦不仅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恋人互动,每天计较着我爱你多些,还是你爱我多些,不但如此,孩子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同事互动,本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不会说不,应该自己承担的,却又常常把责任推给他人,不仅如此,有一天,孩子也有了自己的孩子,于是他带着模糊的界限感开始与自己的孩子互动,如此继续会造成很多代际传承模式,造成家庭悲剧的轮回,引发了太多的痛苦和无奈,当一个人缺乏界限感时,常常把自己的事托付他人,邀请他人跨入自己的界限,也常常把自己的意愿强加于人,强行跨入他人的界限,切记,当人与人之间没有了界限,下一秒就是一种灾难,那些好的一塌糊涂的朋友,那些如胶似漆的恋人,那些穿一条裤子的创业者,最后往往各奔东西。
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能看到一种神奇的关系叫闺蜜。她们要好时无话不谈,每时每刻都在一起,可是当两人摩擦不断升级,观点不断相悖时,双方就会出现不满和诋毁,一旦两个人之间没有任何距离,就不再分你我,恩惠一旦变成恩宠,情感的性质就开始变化了,曾经喜欢的有多深,最后伤的就会有多深,老子说过,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如果一直任由感情升温,一定会消退,并适得其反,这是宇宙的根本规律,人与人之间最微妙的就是那一道界限和那一点空间,在这个空间里,既能消化自己的情绪,也能给对方多一点理解,刘若英和丈夫在婚前一年见不到几次面,结果感情有增无减,最后走进婚姻殿堂,婚后两人工作也经常几个月见不到一次面,但是刘若英却感觉这样的距离刚刚好,既有了依靠,也能独立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诗人海桑他成为了父亲,写了一首诗;“你不是我的希望,不是的,你是你自己的希望。我那些没能实现的梦想还是我的与你无关,就让他们与你无关吧,你不妨做一个全新的梦,那梦里不必有我。”
在这孤独的世界里,人与人的相处,就像冬天里取暖的刺猬一样,太远了,会抵御不了寒冷,太近了才会相互扎到对方,保持适当的距离才是最好的距离,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是欣赏彼此的长处,懂得对方的不容易,就这么相互欣赏和关注着,不用插手别人的生活,更不要让自己的城门大开,守住自己的界限,也不要侵犯他人的界限,让大家相互独立起来。
未来的社会将很有意思,一部分人完全理解不了另一部分人,不能理解没关系,能尊重彼此的不同就是最高层次的修养,这就是文明的进步,我们今后再也不用过问那些冷与热、亲与疏、奉承与恶语,附势与踩挤,让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梦尘里,谁也不欠谁的,大家不用恶语相向,更无须一命换一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