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语:在大部分向往自由的人年少时,都曾经做过跟三毛一样的梦,有些人希望徒步走四方,有些渴望能在远方寻找到共度一生的人。
少时因缘际会,读三毛全集。后来每隔个几年,都会翻出来重温一番。追其原因,也许是因为喜欢她的洒脱率性,也可能是喜欢她的特立独行,这些任性的品质对于乖乖活在世俗价值观圈成的圆圈里人来说,是奢侈的存在。
在她的笔下,走街串巷收破烂的是游荡在尘世的艺术家,而冬天卖红薯,夏天卖冰棒的小摊贩最幸福,不但可以呼吸新鲜空气,还可以在路边的垃圾箱里翻捡到好玩的破烂。
这样的梦想,让当时立志当一名卖糖果小摊贩的我觉得很有共鸣,但是在她的描述里,我觉得她比我酷多了,我只是想开一家糖果铺子随便吃,但是捡破烂的却有可能在路边垃圾箱里翻到奇珍异宝拿回去装饰房子。不可思议吧?在人们的观念里,捡破烂的肩上长年耷拉着大麻袋,经常出现在大人对不听话小孩的恐吓里“再不听话小心被人装进口袋里卖掉。”但是在她那天马行空的笔下,你却相信这是真的。
在垃圾堆里捡到珍宝?没毛病。用破烂把房子装饰得像城堡?好像挺有道理。嗯,是的,因为三毛女士她就是这么干的。少女时代她可以去捡树根拿回家洗刷干净当做艺术品摆着,等到成年后去了撒哈拉沙漠,她利用拾荒而来的垃圾,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布置了一个世界上最美丽的家。
在三毛的眼中,不管是名流,还是乞丐,都可以成为她的朋友。
在撒哈拉沙漠生活时,当地的撒哈拉大财主请他们夫妻做客,在象征尊贵的大帐篷和奢华的绸缎堆里,她没有被所谓的纸醉金迷晃了双眼,反而对专注为他们烤驼峰的小奴隶心生怜惜。不仅如此,她会去亲近这些低下的可怜人,向他们请教烤肉的方式,得知他们生活困苦后,会找机会给他们赠送财帛和食物,在收到小奴仆父亲笨拙的谢意后,她由衷的觉得,虽然这家人是世世代代的奴隶,但是他们的心如同金子一般闪亮,这比那些所谓的撒哈威贵族要尊贵的多。
在加纳利群岛,她可以因为几个铁匠的邀约,去放律师等这些所谓上流社会人物的鸽子。她的女友觉得不解,问她为何跟这些低下的人混在一起,她只是摇摇头,心中为女伴可惜,她认为,过分的优越感会阻止人们对新事物的进一步认识。
确实,阶级固化容易使人戴着有色眼镜看周边的世界,而狭隘的心胸,又如何能感受到这个世界的美好呢?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走万里路。她读书何止破万卷,足迹不知遍布几万里。她的心中,自有一方浩瀚的天地。
她对这个世界怀有充沛的爱意和温柔的慈悲。她认为,世间万物,哪怕是一草一木,一滴露珠,一片浮云,一块石头,都有着自己的灵性,只要用心去感受,就可以进行心灵的交流。
所以她愿意去河边拾来小石子,花大量的时间去为它们涂上油彩,赋予它们美丽的生命。在她看来,这是一种与大自然对话的方式。“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这句话,用在她身上再合适不过。
三毛是个传奇,可是再传奇的女子,终究要在尘世间找一份感情的寄托,三毛的寄托,就是她的西班牙国籍丈夫荷西。
初识之时,三毛在马德里大学念大三,而荷西还是个高中生。作为一个既美丽又有才华的女子,三毛的身边从来不缺乏追求者,有富商,有外交官,有博士,这些人在学识,身份,地位上都远比荷西更加匹配她,但是三毛认为,“年龄、经济、国籍甚至于学识都不是择偶的条件,固然对一般人来说这些条件当然都是重要的,但是我认为最重要的,还是彼此的品格和心灵,这才是我们所要讲求的所谓‘门当户对’的东西。”
在《一个男孩的爱情》里,三毛用她一贯朴素而不失浪漫的文字描述道“那时候两个人都没钱,就只有在街上走走。有时候就到皇宫里看看,拣拣人家垃圾场里的废物,还会惊讶的说‘你看看这根铁钉,好漂亮哟!哇,你再看看…’⋯”这样的约会内容多罕见,陪着心仪的女孩一起捡垃圾,哪怕她的爱好如此古怪,但是还是会以如太阳般的热情投入进去。
只因为看了《国家地理杂志》上关于撒哈拉的介绍,她就爱上了这个地方,并决定踏足那片未知的土地。得知她这个念头后,所有的人都觉得她这个念头太不可思议。只有荷西,得知她去沙漠之意已决,就默默去沙漠的磷矿公司找到职位,提前等着她过去。
你不是想去了解那片沙漠有多寂寥吗?你不是想在似血残阳下看着这片土地如何变得诗意而又苍凉吗?那让我追随你而去吧,在那里安家,陪你一起寻觅来自前世的乡愁。
在荷西的守护下,三毛成为了一个快乐的家庭主妇,在家里成立了“中国饭店”,用来招待荷西的上司和朋友们;教邻居的女孩子们认字,用简单的医疗知识和从现代社会带去的常见药物解除她们的病痛。她用《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哑奴》等作品记录了他们当时在撒哈拉的所见所闻,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窥向那片神秘土地的窗子。
只可惜“大都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六年之后,这段异国姻缘随着荷西的溺亡戛然而止。
她在后来的《温柔的夜》、《送你一匹马》、《万水千山走遍》等作品中,文字依旧行云流水,但是字里行间依旧能感受到她的哀伤与思念,不再有在《撒哈拉故事》里那种明快与天真。荷西的离去,让她原本寂寥的心更加遗世独立,如若不是父母拼尽全力用不再强健的臂膀给她依靠,我想她已经追随自己的丈夫而去了。
从“问题少女”到享誉华人圈的大作家,始于有一双开明的父母。
从三毛的笔下,我们看到了无数个中国父母对子女无怨无悔付出的缩影。从《雨季不再来》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时候的三毛曾经偷过家里的钱,也曾经逃课,后来因为厌学,最后只能办理休学。
就是这样一个“问题少女”,后来留学足迹踏遍西班牙、美国,甚至德国,门门成绩都是优秀。不仅如此,更是出版了多部文学作品,用极具有灵性的文字虏获了大批读者的心,三毛这个笔名风靡华人圈多年。
诚然,三毛的成就跟自己的文学造诣和勤奋好学离不开关系,但是我认为更重要的是,在她患有抑郁症、厌学闭世期间,父母用宽容而深沉的爱,默默地支持和爱护着她,哪怕将自己的心血熬干,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自己的女儿。
不管子女已经获得了多大的成就,已经变得如何的了不起,在父母的眼中,依旧是那个需要被照顾的孩子。这一点,从三毛母亲对她的评价中,就可以看得出来。
她母亲说,“三毛是个纯真的人,在她的世界里,不能忍受虚假,就是这点求真的个性,使她踏踏实实的活着。也许她的生活、她的遭遇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确知:她没有逃避她的命运,她勇敢的面对人生。在我这个做母亲的眼中,她非常平凡,不过是我的孩子而已”。
已经拥有了常人无法企及的名气和荣耀,在母亲的眼中,她只是一个纯真的,勇敢的,平凡的孩子。
三毛的父亲对女儿的评价是,“女儿常说,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痛快的活过。我想这个说法也就是:确实掌握住人生的意义而生活。在这一点上,我虽然心痛她的燃烧,可是同意”。
爱的极致就是,哪怕她选择了终结自己的生命,哪怕她给你留下的是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结局,但是依旧试图去理解她,去懂她。
人生宛如一场红尘客梦,如果有来生,愿如你所愿,做一棵没有悲欢的树;如果有来生,愿如你所愿,化成那阵瞬间即永恒的风;如果有来生,愿如你所愿,做那只飞跃永恒,没有迷途苦恼的鸟;如果有来生,愿如你所愿,每次相遇,都能化为永恒。
三毛的一生是传奇的,上天给予她太多的爱,让她去爱世人,爱花鸟虫鱼,爱草木顽石,太多的爱,让这个女子有着异于常人的感知。她在不知不觉间,以纸为媒,用文字将她对世间万物的感受记录下来。她是幸运的,因为她有着世界上最包容她的父母和最懂她的丈夫,她是不幸的,与丈夫相遇却不能成为永恒,只能让她终生漂泊。也许我们没有办法企及她的世界,但是我们起码能通过她留给世人的文字,触摸到她给予这个世界的温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