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3月8日读书感悟分享:
感恩亲子神燕佩老师分享林文采博士《心理营养》(二)。
或许哪一天我能理解为人父母是什么样的感觉,梁老师说过女人没有当过母亲的角色会少了一种对母爱的理解。
因此,花了些时间把这次晨读用文字整理出来,再回看,此刻想表达的是,在孩子0~3周岁前给予足够无条件的接纳、温柔的坚持,从语言、行为、抚摩一步步传达给孩子知道父母对他的关注、关爱、独一无二性和引导好奇心的学习,帮助孩子形成一个完整的人格,这时间我是愿意的。这点时间比曾经父母不懂什么是教育,他们本身经历的教育也不多,自己更不懂,因为当时的父母便是我的全世界,所以只能糊涂的长大,所付出的时间精力成本要少太多。
在灵魂成熟的过程中自己花了N倍的时间和精力,交费去学习。然而当自己成长之后,父母已经有一定的年纪了,固化的习惯已形成很多年,不是一天、二天能修正完的,只能在时间上一点点的做好做为女儿能做的事情。
孩子的到来是为了让父母觉醒,父母的觉醒程度也关系到孩子的未来发展。
感恩亲子女神、太阳女神、海涛老师,让我提前学习了未来人生中有可能会经历的事情,打了强心针。
以下是学习的内容,仅供参考:
回顾:
心理营养就像身体营养一样,心理营养得到滋养,便会绽放的五大天性。
三个标准。
重要他人,是心理学的概念。指在孩子心理人格形成及社会化过程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个人。这个人的养育态度及行为举止,将对孩子的成长形成决定性影响。——你是孩子的重要他人吗?
0~3岁的心理营养
一、0~3个月的孩子,刚出生不久,不能表达,能表达的唯一方式——哭。
通过父母的行为、语言、抱他的方式来感观这个世界
所以,孩子需要的第一个心理营养:无条件的接纳。
第二个心理营养
孩子知道自己是父母生命中独一无二的存在,他是最重要的。
当父母满足了对孩子无条件的接纳和独一无二最重要的存在,那么孩子的第一个天性就开花了——价值感。
谁能做到无条件的接纳呢?妈妈。
妈妈会分泌一种叫本体胺的物质,促使妈妈心甘情愿地为孩子提供一切。
生理上,妈妈提供母乳;
心理上,提供无条件的爱。
没有任何事情比孩子更重要。
若缺乏了这二种心理营养,那么孩子有可能会花费一生的时间去寻找这种安全感来做他的重要他人。
在成长中容易出现情绪、人际的问题,从而出现偏差行为。
眼神、语言轻声细语的回应孩子的需求,多抱抱孩子,多与孩子独处。
做妈妈可以学一套抚触疗法,孩子洗完澡后便可以做,孩子会非常享受。
若小时候没有足够的心理营养,长大后怎么办呢?
小时候的重要他人一般是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过了25岁后,只能让自己成为自己的重要他人。因为身体基能已经成长完成,可以自己补足。
建议仅供参考:
1、做错事的时候,要敢于承认错误,依然爱自己和接纳自己。
2、达不到自己所期望的时候,告诉自己没关系的,全然的接纳此时此刻的自己。
3、遇到失败的时候,告诉自己我已经做到了我所能做的,我是可以的。
当孩子出现情绪问题时,父母经常会进入批判或者不接纳他的行为中(大人的错误思维观念导致的临场反应——正常)所以,在孩子哭或闹的时候,若妈妈表现出各种不耐烦、焦虑\焦躁时,其时孩子是知道的,这时候的自己是没有被接纳的,根源就在此时产生了。
慢慢的孩子便出现情绪对治
孩子有两个极端的情绪行为:
①随时发泄情绪,有可能会伤害到自己和身边人,因为情绪的起浮大,随之会出现人际关系问题——情绪对治。
②容易压抑,人的身体是有记忆的。
对于孩子的重要他人——妈妈,要去感受孩子的需求,然后去满足他。
妈妈的情绪稳定尤为重要。
此刻——思考:
①自己和孩子是否有被无条件的接纳。
②自己在父母的生命中是否是最重要的。
4个月至三周岁
二、第三种心理营养——安全感
孩子从4个月至三周岁,最需要的只有一个,就是安全感。
孩子获得安全感,其实是为了日后的分离。(与重要他人的分离)
为什么要与重要他人分离呢?
如果不分离,在心理上永远都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在中国的产假是半年左右的时间,妈妈出去上班,孩子不知道,在这个时间段,应该告诉孩子妈妈要去哪里,去做什么,当孩子安全感不足就会害怕分离。
(详看文章略)
孩子是能完全感知妈妈的情绪,这时孩子便会想是不是自己不被接纳,这种分离、焦虑感就立马出来了。
对于孩子来讲,最好的妈妈是愿意学习,让自己情绪稳定,跟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成长。
妈妈有情绪时,一定先要自行处理完情绪再去照顾孩子。
妈妈每隔3-4小时就要喂一次奶,这时爸爸就要照顾好妈妈,爸爸要创造可能性来照顾到妈妈的情绪和孩子。
对于这个时段的孩子来说,爸爸和妈妈之间的关系和谐,是孩子最渴望和最有安全感的东西。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眼中、感觉中的全世界。
如果父母之间相互指责或情绪冲突,孩子会感受害怕。
若真要吵闹请离开孩子30公里以外,去解决。(据研究数据表明在30公里以外,孩子才有可能不被父母的不和谐情绪影响,至少对于孩子的影响不会那么强烈。这就是无形的力量,母亲与孩子的关系是一种无需言语便可以的传递心灵相通)
夫妻之间的约定,在孩子面前先把情绪放下,燕佩老师和先生这么久都没有直接去表达过情绪,这是他们彼此间的约定。
允许孩子在生活中多给他自己做主,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会给予孩子过渡的保护(怕孩子受伤),过渡的保护对孩子的感全感反而是不利的。
允许孩子去做任何他能为自己负责的事情。
不同时期的孩子需求不一样:
①4个月至10个月的孩子,生理需求是爬,去到想去的地方,心理需求是适当的好奇。
②10个月至16个月的孩子,生理需求是行走,心理需求是适当的冒险。创造条件让他去走。
③16个月至30个月的孩子,生理需求是体验情绪化,心理需求是独立自主。
孩子的叛逆期,在2岁左右,也称为可怕的2岁,情绪是起浮比较大,会表达他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所以经常表达的两个字“不要”,父母要理解孩子想表达什么,为什么有“不要”的情绪反应,父母不要过分的宠溺或顺从,而是知道原则——温柔的坚持。
坚持,行为上坚决制止孩子的不当行为或不安全的举动(度的把握),进而适当的引导孩子去理解制止的原因
温柔,指的是制止孩子的态度,父母的情绪状态是不带评判和指责的情绪。
孩子的情绪要在关注,也要让孩子去体验。
孩子拥有自我意识后,形成独立自主的过程。
例如:穿衣、吃饭,穿哪件,吃什么,这时的孩子都能表达了。
燕佩老师去逛商场能带上孩子时,都会带上两兄弟,那么孩子也学会尊重和关注父母的需求和喜欢吃什么口味的食物。
直到30个月至36个月,
这四步是与妈妈的亲密程度在慢慢的分离。
到36个月就可以彼此独立了,之所以上幼儿园会定在3岁是有考究的。
问:2岁的孩子能上幼儿园吗?
回答:每个孩子的心理敏感觉度不一样,是有个度的,考核标准是孩子能不能跟妈妈或者重要他人分离的标准。过早送去幼儿园不利于孩子成长,最好可以等到3周岁。上早教是30个月左右,妈妈陪在孩子身边一起上课的,在3周岁之后,是按照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来设计的。
妈妈如何情绪稳定,有4点建议,仅供参考:
①了解和学会情绪的管理。妈妈成长是觉知自己的情绪,并了解到背后是因为自己的情绪没有得到满足。
②与父母的关系。
③曾经过往受过的创伤。
④给自己补足心理营养。
对于孩子的心理敏感度,在换环境时也会表现出对重要他人的依赖,父母要注意孩子的这些状态。
孩子不喜欢被要求。对于孩子的情绪当下是不会马上处理,而是会在孩子回家后,心情好的时候就可以问问孩子当时为什么这么做,不评判,只关注孩子的感受。
孩子的天性是什么?让孩子相信他自己。
在生活中,多让孩子为自己做事情。
安全感足就会有自信。
自信是什么呢?他承诺自己的事情或自己想做的事情他做到了。——自信是做出来的。
孩子的身体感受需要关注,让他去体验所看到事物好的奇心,并给予正确的引导。
接纳自己,接纳另一伴,孩子的偏差行为便会慢慢的调整回来。
《心理营养》推荐有孩子的家长可以买一本回去看,里面有许多案例。
意识到了心理营养缺失时,就开始给自己或者孩子补足心理营养。
只要开始,一切都是不晚。
李应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