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2019年10月的一天,我收到一封活动摄影的邮件:部门要举办新进员工欢迎会,邀请我去拍照记录。我有些好奇,新进员工的欢迎会都是由公司统一举办的,部门从来没有单独为新员工举办过欢迎会。不多时,负责欢迎会的同事打来电话:这次活动部门领导高度重视,让我务必去现场拍照。我更加疑惑不解了,这到底唱得是哪一出呢?
第二天下午,我带着疑问来到活动现场,这次欢迎会没有在大礼堂举行,而是在礼堂的舞台上,场地布置得简单且温馨。虽然参加欢迎会的人数不多,但现场很安静,新进员工坐在座位上,只有工作人员跑来跑去地忙碌着。走近才发现,这些员工都是用手语在交流,说着我们听不懂的话。旁边的同事见我有些疑惑,小声跟我说:“这些都是公司新招的听障员工,今天部门特意举办欢迎会迎接他们入职。”原来如此,谜底得以解开。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听障员工,不知道如何与他们交流。我努力拍好每一张照片,记录下这些让人难忘的美好瞬间。我正在预览照片,突然有人从背后拍我的肩膀。我回过头,看到是一个短发女生。她指了指小伙伴手里的瓶装水,再指了指自己的嘴巴。我知道她是想要一瓶水。我没有找到瓶装水,只看到几个空瓶子。我摊开双手,摇了摇头,表示没找到水。她点了点头,表示知道了。我猛然想起来包里有一瓶没有喝过的水,刚才工作人员给我的。我从包里拿出水,递到她手里。她拼命地摆手不肯要,我把水塞到她手里,继续去忙了。我再次经过她身边时,她伸出拇指,弯曲了两下。同事告诉我:她是在向我表示感谢。我朝她微笑着点了点头。
公司对听障员工的关怀做到了极致,要求与听障员工相关单位的人员必须学习手语,方便与他们交流。他们从事的工作是相对简单的前端加工;他们的静电衣都是定制的,便于与其他员工区分。他们所在线体的线长早已是手语“专家”,负责他们对外交流的翻译工作。
每年的助残日,部门都会开展诸如:趣味运动会、座谈会及慰问活动,发放零食大礼包及生活用品,让他们感受到关怀与温暖。我多次拍摄活动,与他们熟悉了。他们总是把自己的零食塞给我,我不肯收,他们假装生气的样子。
部门的年终表彰大会上,听障员工精心编排了舞蹈节目《感恩的心》,感谢公司和部门的关怀,感谢领导与同事的帮助。他们精彩的表演赢得阵阵掌声,大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我特意把这段舞蹈剪辑成视频发给他们,收获了大家的感谢。
部门也会定期举办针对听障员工的技能比武,为他们提供展示的平台。比赛前,他们相互鼓劲儿,彼此加油。比赛中,他们沉着冷静,做好每一个步骤。我不停按动着相机的拍照按钮,抓拍了许多精彩的瞬间。比赛结束需要拍一张大合影。他们开心的像个小孩子,相互整理着静电衣和帽子。拍照时,我发现大家都露出了笑脸,竖起了大拇指。没有人特意提醒,他们的动作却是整齐划一的,我不禁为他们竖起了大拇指。
我听说有一对听障员工夫妇的事迹很感人,就推荐给了集团工会的报纸。几天后,编辑部派人对他们进行了专访。后来,他们的故事发布在报纸的公众号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在我的推荐下,有一个听障员工参加集团工会年度征文比赛获得了优秀奖,我带着他去领奖,他对我充满感激,我们成为了很好的朋友。
听障员工积极、乐观、阳光、向上,我一直被他们的精神所感染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