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传统!无膜碳捕集技术破解成本难题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工业脱碳的关键,但传统技术依赖昂贵膜组件、能耗高的痛点制约其大规模应用。近日,美国休斯顿大学研究团队宣布两项突破性成果,摆脱传统膜依赖并结合储能技术,为低成本脱碳提供新路径。

第一项突破是无膜电化学介导胺再生(EMAR)技术。传统胺基碳捕集依赖昂贵易损的离子交换膜,导致成本高、能耗大。研究团队用工程化气体扩散电极替代膜组件,实现三大突破:CO₂去除率超 90%,比传统电化学方法提升近 50%;碳捕集成本降至约 70 美元 / 吨,与最先进胺洗涤技术持平,且省去膜组件后长期维护成本更低;系统结构紧凑,可直接加装在现有工业排放系统,无需大规模改造。“移除膜组件后,流程简化,能耗大幅降低。” 论文第一作者 Ahmad Hassan 表示,这为工业排放源快速加装碳捕集模块打开大门。

第二项创新是碳捕集与储能结合的钒液流电池系统。该系统 “充电捕碳、放电释碳”:充电时吸收工业排放中的 CO₂;放电时释放 CO₂(可进一步利用或封存),同时为电网供电。这种设计一举两得,既为间歇性可再生能源提供储能支持,又在储能过程中同步完成碳捕集,无需额外能耗。“用一台设备同时解决碳去除和能源存储问题,能显著降低综合成本。” 开发者 Mohsen Afshari 解释,该系统对 “高排放 + 高能耗” 场景尤为适用。

两项技术均聚焦实际应用:无膜 EMAR 技术解决工业碳捕集 “降本增效” 难题,让高排放行业负担得起脱碳成本;碳捕集 - 储能系统打通 “低碳能源 - 碳管理” 协同通道,加速可再生能源与工业脱碳融合。Rahimi 教授强调:“我们的目标是为炼油厂、发电厂等难减排领域找到可落地的脱碳方案。”

随着技术成熟,未来工业排放源可能像加装 “尾气净化器” 一样部署低成本碳捕集模块;储能电站也将兼具 “固碳” 功能,推动低碳经济转型进入 “高效协同” 新阶段。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