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不觉,我已经在简书上成功坚持日更21天了。虽然其中有一段时间,系统升级暂停了发布文章的功能,但那段时间我一直有尝试继续写作。
都说21天养成一个新习惯,虽然我日更的大部分内容都是吐槽和私人感慨,但也有了三十多篇文字。
中途一度苦恼过要写些什么东西,也经历过灵感枯竭,只能靠生活琐事描述完成更新,但是坚持到今天我才发现自己改变良多,不仅找回了遇事多问几个为什么的旧习惯,也改变了写作的观念。
小的时候,我最喜欢看书了,每次班里订杂志我都是订的最多的,在任何一种全年全订最贵也不过五十来块的时期,我交的杂志费差不多将近一千了,几乎所有订单目录上的杂志我都会订,《我们爱科学》、《小爱迪生》、《趣味数学》等等,每次发杂志我都要手捧一沓杂志回家,为我家书屋的充实做出了巨大贡献。看多了书的结果是养成了爱问问题的习惯,特别是《我们爱科学》推荐了问题存折的记录方法,那个时候我喜欢拿着小本本记录问题,然后查资料或询问解惑。为了思考清楚一个问题,常常是白天想来,晚上也想,到厕所里也要那本《数学小博士》看,找灵感。结果到了中学,看杂书的时间少了,课本占据了大部分注意力,思维也局限在课本上,需要接收的信息量又大,光是记住老师教授的内容就占据了我的大部分时间,虽然也容易展开联想,但每次思维发散产生的问题总是中止于“这个又不考”的话语。我,渐渐也就丧失了好奇心,反正只有正课也够我忙的了。
到了大学,生活一下子就丰富起来,小说很好看,游戏很好玩,淘宝很便宜,一个优惠活动接一个优惠活动,每天浏览加购物车,想做的事情那么多,不知不觉时间就消耗掉了。
虽然从小学的时候就立志投身于写作,四年级的时候就开始动笔写了一章,被同学吐槽太过于玛丽苏,那时我幼稚的构思中一个女主配了14个男主,并且每个男主除了名字其他都和复制黏贴一样。之后我就一直以事务繁忙为借口,始终不动笔,有的时候遇到了触动自己的事件,也只是感慨一下,就放弃把它写成文字,总是觉得还要再多准备一点,还要等到自己更空闲的时候,或者等我做完这件事。其实只是无法接受自己的作品不完美,总觉得多准备一点可以写得更好一点。
直到现在上简书坚持每日更新并阅读文章,我发现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挤就有了。而且文章不一定要是长篇,每天坚持三千或许很难,先从200开始也并不丢人。
我每天强迫自己去思考要写些什么,渐渐也开始关注生活之中的细节了,恢复了多问几个为什么的习惯。为了把一点感悟写成文章,我开始自问自答:为什么我会产生这种想法?我这种想法的触点来自今天的哪一个事件?这个触点触动我感慨的是出自我现有的三观中的那一条应激机制?我形成这一应激机制是接受了那些信息?我的这点感悟是自我领悟还是被贩卖了焦虑?它有现实根由吗?我要怎么证明?
或者我想写这件事物,关于这件事物我都知道些什么,我又想到了什么经历。
在不断的自问自答之间,我的文章也就写出来了。
然后是修改问题,因为此前写作文养成的一气呵成的习惯,我一直懒得对文章进行修改,总觉得这次的问题下一篇就不会再犯了,当然也有纸质稿不好改,改了会看不清的问题。
现在我更新一般写成电子稿,修改变得容易了。每次把文档之中的草稿上传到网页,我都会从头到尾通读一遍,简友们也很友善,即使是自嗨也有人看。慢慢地,我开始与自己和解,也就接受了自己的不圆满。
技巧是练出来的,经验是实践出来,没有把想法写成文字,再完美的设想也只是空中楼阁。问题不会暴露,也就没有了改正的机会。没有完成就不会有完美。
之后的日子里,我还要不断地更新,不断地暴露自己的不足,不断地修改。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最好的永远是下一篇,而不是停留在脑中的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