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带队期间,闲暇交流,生源较差兄弟学校的教师,客观上,学生很难出彩,因此,很多教师开始怀疑自己的专业水平,而生源较好的,教师大多则表现出迷之自信。这两种态度,有什么问题?很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自己学科的根据地,没有到学科的中游去搏击风浪,寻找到根基,所以评价很难理性。
当然这也与客观环境有关,高考文科试题的开拓性(创造性思维)不足由来已久,教材内容泛泛而谈,再加上模糊的指挥棒。绝大多数老师也缺乏真知的深度学习,被高考试题玩弄于股掌之间、晕晕乎乎,要么还盲目自得其乐,自以为掌握了学习技术的钥匙。殊不知,我们都走在一条狭窄的道上,很拥挤,却不自明,课堂上的花花现象,并没有靠向知识的根本处,何以"明明德"?
近三年系统细读哲学,方知自己教和学,走的弯路挺多。对今年高考要点考查预测,考前始能洞若观火,其功归于正确学习方向下,不断的自我学习突破,虽绕了不少路,总是走在了正确的路上。
2
浪漫主义时期初期,反对过分重视理性的价值,突出强调自我主体对知识的要义,认为"艺术家就像上帝一样去创创造世界。"(《苏菲的世界》)。其另外一个特征是"回归自然",认为心物合一。所有的人和物都是由世界精神展开的,每个国家和民族都有其展开过程,谢林是这一时期最具代表的哲学家。黑格尔作为浪漫主义的传人,认为世界精神是人独有的,是人类理念的总和,世界精神又是主观的,在正--反--合中渐次发展,由此可知世界历史必是偶然性和必然性的结合。也阐述了世界精神如何回到自我身上。
马克思、达尔文、佛洛依德作为自然主义者,从各自角度进行了展开,马克思关于哲学根本任务的看法具有历史转折性,认为其根本任务是改造世界,系统的阐述了经济基础如何决定上层建筑,以及对阶级性的阐述和对共产主义的描述。达尔文研究物种起源和进化过程,上帝被冷落了。佛洛依德通过精神分析,研究驱策我们的生理原因(性冲动是很重要的原因),曾经的经验和父母社会道德形成的潜意识对我们的驱策,通过对梦的解析,发现被伪装过的真正的东西,进而为解放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最近无暇用功完成,赶急加工一下)
3.
为什么我们的眼神,随着年龄的增长,失去了儿童般的清澈而没有变的深邃?成人在很多地方,并没有成为儿童的表率,我们该向儿童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儿童节快乐!!!(图来自好友分享)
4.
为什么我们的眼神,随着年龄的增长,失去了儿童般的清澈而没有变的深邃?成人在很多地方,并没有成为儿童的表率,我们该向儿童学习的地方太多了!!儿童节快乐!!!(图来自好友分享)
5
控制不了情绪,人生就被情绪所掌控,此时,人心还是被形下世界控制的一颗“凡人心”。分别心太重,良知感受力因私欲遮蔽而下降,最终陷于情绪和外物,而不能“意诚、心正、致知、身修”。
善、恶是有转化条件的,如果了解“恶”乃私欲遮蔽所致,所以智者应多激发人性的“善”,而少激发人性之“恶”。当然有时以付出巨大代价的战争形式,引发对人性之善、恶的思考,也是为善去恶的有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