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拨鼠引发的一点思考

昨天又失眠了,今天上午和老爸一起给五楼一个房间和楼道的天花板补灰,其实主要是老爸补,我就是搬搬梯子,提个桶,扫扫地啥的。不过可能因为昨天帮这个新租户搬了个梳妆台,今天胳膊酸的不行。下午陪老爸去医院开复查的单子,排队的很多,回到家天都黑了,又累又饿。想着陪娃躺一下,等他睡着我就起来的,结果又睡着了。日更失败了,重新挑战


这两天看了土拨鼠的视频采访,一个有趣的灵魂,于是又到了他的公众号看了他写的文章,这个在大理流浪的富二代,曾经移民新西兰,在美澳法甚至清华大学留学多年,金融学和哲学硕士,毕业后却没有从事几年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在和主流社会脱轨后,一直以打零工生活,在上海的时候做日结攒了几千块,后来到大理边流浪边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主要做几件事:B站心理学搬运,读书会,教育访谈,还有青少年日结平台的项目。他说流浪主要是为了降低生活成本,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他的经历让他关注了教育,在他的文章里的一段:焦虑和抑郁是一个演化机制,为了在某些适合焦虑,抑郁的场景,可以用这种表现来增加生存概率。而因为人群是一个正态分布,要让大部分人能听话,就必须要牺牲正态分布里的尾部群体(比如1-2个标准差外)。而这个群体可能就是“高敏感”,“特别有自己的想法”,“很有灵性”,等可以笼统归纳为“不适合当牛马”体质。可能是因为自己的孩子不太能适应学校的教育,所以我看到网上很多焦虑无助的父母在网上各种文章视频留言求救救我家孩子时,内心有很强的感同深受。而我对此却无能为力,看到有人从事这方面的事业时,觉得很有意义,也很敬佩。

我看了有关他的成长经历的长文,土拨鼠的家庭条件在全国来说应该是在前百分之十了,从幼儿园开始的寄宿学校,到后来的海外留学,父亲一直忙于工作,给了很好的经济支持,但没有陪伴,教育方式就是打人,长大后改成了说教,母亲虽有陪伴但不理解,常说土拨鼠就是上天派来折磨她的,自己上辈子造了什么孽才会有这样的儿子。情感上的疏离隔阂和后天的价值观不同,土拨鼠从被动沉默,单方面听父母说教,到后来主动拒绝跟他们聊天,他说感觉没有钱的时候是最幸福的,觉得钱就是一个潘多拉的盒子,他追求一种缺钱的状态,在那种状态的时候感觉很好,当自己的存款超过两千元时,就会主动的送出去。

采访文章中有这样一句话:一个在原生家庭中没有得到过爱的人,一直在内耗,解决心理创伤导致的问题,一是很难对赚钱产生动力,二是很难有能力真正的去爱他人。我自己也时常会对比我和前夫哥的成长经历,我小时候家里比较穷,自己也是被打着长大的,被教育的方式就是批评和职责,直到现在我父亲的观念也没有改变,他说我不批评你你怎么知道改呢?前夫哥小时候家里也很穷,是穷到叮当响,初三母亲生病入院,因此需要辍学出去工作养家的那种穷,但不同的是父母从小对他的方式都是欣赏和鼓励,儿子在他们眼里简直是光一般的存在,做什么事情父母都是说,儿子好乖,儿子好棒,儿子好厉害。

前夫哥从17岁初中没毕业出去打工,每个月寄钱回家供妹妹读书,后来每个月给父母生活费,我们结婚的时候他父母才50来岁,他也舍不得让父母在外面工作,非常心疼自己的父母。而我的父母一直的观念是,父母不应该给儿女添负担,他们也一直是这么做的,到我们创业失败后,还在用真金白银的帮助我们,但是表现形式就经常是以为你好的理由,说着最打击你的话(主要是我妈,我爸在生病以后观念发生了一点变化,会说一些宽慰人的话)。

我不是评判教育的方式,在我看来,这是两个极端的爱的表达方式(直到最近几年我才能拨开迷雾的理解父母对我更深层次的爱,有可能土拨鼠到了我的这个年龄也会对父母的心有更多的理解)。

哎呀要去给娃做早餐了,晚点再接着写。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