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怀是个好东西,钱也是。
最近拿到一份策划,里面全是情怀与商业挂钩的东西。
思来想去,总有种利用情怀赚钱,说不上来反正不是特别好的感觉,拿了策划让朋友分析。
“怎么,你最近要学罗总贩卖情怀?”
“这怎么能跟老罗比?”
“情怀又不是什么大人物的专属,现在满大街的兜售情怀,试试又何妨。”
每次提到贩卖情怀,都会联想到罗总与“锤子手机”,2013年,在锤子Smartisan OS操作系统的发布会上,罗永浩说:我们喜欢手机,我们要做智能手机时代的工匠。
在之后的一些宣讲会上,老罗发表感想说:
“我们始终相信,更好的技巧和工艺,能够创造更好的生活,这也是一路挺着我们走到今天的工匠精神。”
有人说罗总是个有情怀的人,在智能时代还能把工匠精神投射到科技上,实属不易。
但也因此,人们给罗总贴上了贩卖情怀的标签,不少人说罗总拿情怀忽悠人,是拿情怀赚钱的骗子。
但老罗确实是个有情怀的人,只是他揣着情怀在赚钱的风口转来转去,看起来实属不像是个能被贴上“情怀”标签的人。
罗总的情怀不体现在卖锤子手机上,不体现在他说的那些语出惊人地话上,更不体现在他的直播上。
具体他的情怀在哪?谁也说不清,但是,情怀这种东西怎么被定义,同样模糊的很。
你说什么是情怀?
鲁迅著作中的孔乙己也算是个有情怀的人,很多文学大家都标榜他有“文人情怀”“明德情怀”
一出手便排出六个大钱,随后退到一旁,穿长衫站着喝酒。这一身浓浓的市井气,偏要向读书人看齐。
你说这难道不是一种情怀?
常看到电视采访里,有些老太太,几十年了但还保留着故去老爷子在她十七八岁时写给她的情书,还时常拿出来一读,与儿孙分享。
前几天也看到热搜,一位老人把自己年轻时候写的日记赠与她的孙女。
这些种种-------
你说这难道不是一种情怀?
看过一个很有趣的新闻:标题是罗振宇和罗永浩为何“招黑?” 一个贩卖情怀一个贩卖焦虑
推荐大家去看看,但是建议带着自己的判断去看。
情怀这种东西,有时候说到底比空气还廉价
之前上映的电影《爱情公寓》,有人说导演利用“情怀“大肆炒作,口碑一跌再跌。同样的,电视剧《刘老根3》被人们质疑到底是贩卖情怀还是经典延续,被称作青春告别仪式之作的《复联4》也打着”情怀“的旗号大做宣传。
当前戴着“情怀“面具的商业行为数不胜数,这种贩卖情怀的现象似乎变成了一种潮流。
甚至出现了有直接打着“贩卖情怀”标语的网红店,贩卖情怀到处都是,有人问这个世界怎么了?怎么都如此逐利。
记得有人如此评价“贩卖情怀“
在这个金钱至上的社会中,任何以情怀为标榜的商业行为都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为了钱而骗人的把戏。
这恰恰也是大部分人的观点。
但是,很多人看到的只是一面。
陈安妮凭借一篇文章《对不起,我只过1%的生活》在微博上引发巨大的反响。
她的这篇爆款博文用漫画的形式讲述了陈安妮从大学到当前的奋斗故事,展示出了自己的创业梦想,最后推出了自己创立的快看漫画APP下载链接,成功地获得了超过30万的下载量。
邱兵发表了《我心澎湃如昨》一文。这一篇文章也同样从自身的经历和感想出发,内容从大众喜闻乐见的爱情故事切入,讲述了80年代的纸媒理想主义者和报纸的一场令人动容的恋爱悲剧,抒发了媒体人的感同身受,表达了对新闻传媒这一行业的热爱。
这份浪漫和悲情也传达给了其他观众,让人们在唏嘘行业革新之时,同时获知澎湃新闻上市的消息。这篇文章利用传播者的理想情怀,深深触动了观众,获得了阅读者的认可,同时也宣传了澎湃新闻APP这个产品,起到了很好的推广作用。
以上两者都利用情怀营销的方式促成商业的成功,类似的案例数不胜数。
所以有时候一味的说贩卖情怀,营销情怀是一种骗钱的把戏,是不是也应该放下这种执念,再重新思考。
大多时候。贩卖情怀失败的例子往往能成为众矢之的,而成功的例子又能被大多数人推崇。
在这个社会,标榜一件事情往往能走多个极端,说的好听点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独到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不可置否,当情怀和金钱扯上点关系,这多少是舆论易火的话题。
毕竟,情怀是个好东西,钱也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