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愿意培训员工的公司吗?老板说:筛选的成本比培养低多了

身边亲友家的孩子赶上毕业找工作的阶段,有的学校还要求实习证明,然后这些初出茅庐的年轻人就吐槽现在公司不靠谱:

连个入职培训都没有!

比如有个女孩子去了一家直播公司,负责人领到工作岗位上,打开电脑就让她开始做东西,“不懂就问周围的同事”,但同事都很忙,“感觉很冷漠”,后来听同事说公司人员流动大,很少有超过三个月的,而且经常加班,所以她干了一个来月就辞职了。

记得段永平曾提到员工培训的重要性,“培训的成本很贵,但不培训的成本更贵,不知道第二点的企业走不远——如果你觉得培训贵的话,那就试试不培训的成本吧。”

但现实是,很多公司老板根本没有培训员工的意愿,或许也没有这方面的能力。

现在还有愿意培训员工的公司吗?老板说:筛选的成本比培养低多了

我跟一些老板交流过培训员工的问题,有的老板很直接,“我把人培养好了,他翅膀硬了就飞走了怎么办?”

是啊,毕竟不是每个老板都像马老师一样以“为社会输送人才”为骄傲。

培养的成本远高于筛选的成本。很多老板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方案,在他们看来招聘就是大浪淘沙,只筛选不培养,或者说筛选大于培养,让人才自己从淘汰赛中出来。这说起来残酷,可职场通常都是这样。

不要说什么识人之明,哪个老板都不是天生的伯乐,他既没有时间也没有耐心去关注每一个员工的表现,“试玉要烧三日满,辨材须待七年期”,现在也没有员工想着在一家公司干满7年吧?

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按照一般性标准抓一批员工进来赛马,优胜劣汰,剩者为王,100个人里面总有几个是能出类拔萃的聪明人。

什么叫聪明?就是迅速进入状态,摸清楚规则,采取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适者生存。而不能如此的人,哪怕留下来,最后也只能是跑龙套了。

培训是福利,还是负担?

在员工培训方面,华为是做得最到位的大公司。在创业阶段,任正非就很重视员工的培训工作,培训就是重要的“拉帮带”,员工通过培训可以尽快了解工作和公司,从思想上建立统一的认识,在走上工作岗位后就容易把本职工作做好。

华为公司十分重视对员工的培训工作,每年为此的付出是巨大的。原因是中国还未建立起发育良好的外部劳动力市场,不能完全依赖在市场上解决。二是中国的教育还未实现素质教育,毕业的学生上手的能力还很弱,需要培训。三是信息技术更替周期太快,老员工要不断的充电。

把培训制度化,这也符合华为“人力资本的增值大于财务资本的增值”的核心价值观。

因为华为公司重视员工发展培养的潜力,那时候一些外资企业的员工也愿意为了实现个人价值进入华为。

但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很多公司不愿意培训,也不具备华为这样的条件,而很多员工也不想接受培训,他们的想法是上班是工作,下班就是自己的时间,他们也觉得培训是负担。

而且重要的是,除了传统企业外,很多行业的变化很快,知识和经验容易过时,也没有多少培训的必要。

那么,培训会从职场消失吗?

我们先想一想,究竟是有了什么变化?老方说首先是人口结构变了,比如任正非创办华为时期享有中国的工程师红利,考上大学的理科生基本都是聪明人,胸怀大志且一贫如洗,他们有充足的奋斗动力。

当行业涌现大量的机会,企业在迅猛发展的阶段,员工培训是必要的、重要的,员工在满足物质需要后自然渴望个人的成长空间更大一些,而更高的职位需要更多更强的能力,所以华为很多员工愿意付费到华为大学(华为公司的培训机构)上课。

公司通过培训获得大量的合格员工,中坚力量得到补充和扩大,而员工的竞争能力也获得提升,培训是一种双赢。但现在的情况不一样了,大学生供大于求,世界正处于存量博弈的阶段,AI带来的增量创造还没有真正打开空间,那对企业来说筛选更符合现实。

企业变了,员工也就变了。现在年轻人出去找工作大都是“随时提桶跑路”的心态,除非跟对人,看到利益和前途才会干下去。这也导致培训的必要性在降低。

其次是时代、社会的变化,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小公司不明白,大公司也不明白,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传承的必要性降低了,而且随着AI大模型的应用,也不用通过老员工来培训新员工。另外年轻员工学习速度快,更容易吸收新知识,这也是老员工容易被新员工替代的一个因素。

不过也培训也不会就此消失。

培训只是基础,公司和员工之间是互相筛选!

不要觉得筛选就是错的,公司筛选员工,员工也在筛选公司,大家都在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规则,而培训只是起到部分的基础作用。毕竟人与人的差距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从学校到社会,都主要是在筛选,而不主要是教育和培训:

“新员工在入职时就可以有差异化,为什么同班同学一定要整齐划一前进呢?我们不要担心定错级,即使定错也是一个短时间的问题。如果他确实没本事,过一段时间就会被自然淘汰,也只拿错了短时间的高工资;如果他确实有本事,就还会往上升,很快就能超过你的标准线。”

华为公司在报酬与待遇上,坚定不移向优秀员工倾斜,这也是实事求是的做法,否则对优秀员工就不公平了。对年轻人来说,如果刚毕业就加入华为这样的公司,通过培训和工作奠定自己未来十几年的能力,也是一种幸运。相比华为,很多公司就是残酷的淘汰制了,公司掏钱是让你干活的,你能干活就留,不能干活就走,反正公司不会留成本大于贡献的人,职场和市场就是这样逻辑,不会给你太多适应时间。职场环境友好的时代过去了,未来或许也还会有,但现在就是这样。

有的公司也有所谓的“培训”,但更像是形式主义,乃至服从性测试,这样的培训就纯粹浪费时间了,不仅无益反而有害。当然也确实存在有些人没有办法培养的情况,但是在筛选出人才之后也还需要培养,否则又怎么有归属感和团队凝聚力呢。

总之,工作是双向选择,培训只是条件之一,本质上要看彼此能不能长期共赢,而成长最大化、人力资本的增值是符合合作共赢原则的。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