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小时候学唐诗,有这么一首很朗朗上口,很容易记的诗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
这是中唐时期著名诗人白居易写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通过对古原野草的描写,赞颂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同时也点明了诗人送别朋友时候的依依惜别之情。
传说白居易每写好一首诗,都会先读给一位不识字的老婆婆听。老婆婆能懂的,白居易就把诗收录下来。如果老婆婆不能懂,他就不断地修改,直改到婆婆能懂为止。 这个小故事流传很广,却不一定是真的。 然而这不要紧,要紧的是,我们想讲的在这首诗背后真实的事情和小道理。
要知道,白居易这首流传上千年的诗,是他在十六岁的时候就写成的。 才能自不用说,那时年纪轻轻的白居易,已经走在读书人追求仕途和功名的路上。 在他生活的那个年代,读书人要求得功名,通常有两条路可走。 一条路是通过科举考试晋级,也就通过乡试、会试、殿试这样的三级考,最后金榜题名。 另外一条路是我们俗称的“抱大腿”。其实就是先去拜见当时已经有名望有地位的名士或大臣,在这些人面前展露本事,如果得到他们的认可,就有机会得到举荐,从而走上仕途。
白居易首选的是参加科考的道路。 他从江南来到了当时的京都长安。 在长安,应试的举子拜见大臣名士已成为了一种风气。也就是为了成功,两条路都走。 白居易自然也不甘落后。 当时长安城的名流中,最有影响力的是文坛领袖顾况。 白居易带着自己的诗册在亲戚的引荐下去拜见顾况。
顾况看到诗册上写着白居易这个名字,于是开玩笑地对他说“米价方贵,居亦弗易”。意思是说,长安城的米很贵(应该说,不光是米,各种物价房价都很高),要留下来住可不容易啊。 (你得挣足够的“大米”,才能买房买车,成家立业,是不是?)
随后顾况打开诗册,读到了这首《赋得古原草送别》。 读完之后顾况马上连声叫好。特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两句,他反复吟诵,很是赞叹。 接下来他说“道得个语,居即易亦”。意思是说,“你能写出这样的诗句来,说明你有真本事,那么在长安立足生活下来,应该比较容易了。
之后,顾况常常和别人谈起白居易的诗,每次都大大地点赞。白居易的名声和诗,自然也很快在长安传开了。
长安米贵的典故,由此而来。
后记:
话说回来,在我们今天的大城市,特别是一线城市,哪个不是“长安米贵”呢? 然而,每年有千千万万的年轻人怀揣着梦想涌入大城市。以我们今天的视角来看,“米贵”的地方,往往也是资源的大池子,机会的热土。 好好奋斗,掌握生存和立足的技能,再求发展,这跟当年的白居易的想法做法应该是不谋而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