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行合一”是什么?
知行合一:知是指良知,行是指的人的时间,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认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所以不仅要认识“知”,也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知行合一”的两个难点
知易行难
认识容易,但是实践却很困难。想起一句话说“你把性格寄予星座,努力交给鸡汤,情绪归于水逆,运势托付锦鲤。 然后点了根烟,淡淡的说,从小听过很多大道理,但是依然过不好这一生”。问题不是道理的错,而是没有去实践。
为什么实践的时候非常困难?
第一,潜意识认为和自己没有关系,就轻松放过了自己。现在静静的在心里问一下自己,有多少道理在当时听的时候觉得五雷贯顶,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的潜意识会自动把很多道理撇清与自己的关系,说不好听点就是“懒”了吧。但这是不可改变的吗?其实不然,对于多听到的道理或学到的知识只需要再去想两个问题就可以了:
1)这个和我有什么关系?
2)我应该怎么做?
说到底这个过程就是在反省自身了,连古人都说要“每日三省吾身”,可能更多的人还是不知道去实践罢了。
第二,害怕失败,不敢尝试。这里有个广泛流传的典故,不知你听过没有。具体出处我无法考证了,但大概意思是这样子的。说有人去采访一些老人,问他们,你这辈子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老人们就说了一些后悔的事,然后这个人就做了一个统计,他有一个重大发现。
他发现,人们回首一生,最后悔的都不是自己“做过”什么,而是自己“没做”什么。
突然想到经常来暗示自己的一句话“失败了,又能怎样;不尝试,该有多遗憾。”
第三,没有耐心,急于成功。过去经常讲一句话说“耐心是所有成功的方法论”,前几天又在一本书《巨婴传》上看到一个观点说,耐心也是婴儿与成人的区别,婴儿是没有时间、空间概念的,有了一个渴望,就希望立刻解决,不能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拖延,如果没有人回应他,他的渴望立即会变成绝望。但成年人不同,成年人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概念,知道一个渴望变成现实需要时间上的投入,需要空间上的策略,在这个时候如果空间节点上受阻了,可以在时间上耐心一些,或是在空间上绕个弯、回个头,又或是暂时退后一下,最终还可能会找到解决办法。
如果有比较成熟的自我,你便会知道,只要有耐心,总能在时间和空间上想办法。所以不要再去想着一口气就能吃成一个胖子的事情,比如:
刚开始健身,你是瘦不了几斤的;
刚开始投资,是赚不了多少钱的;
刚开始读书,是不会马上有效果的。
但是,请你继续保持“耐心”试以下,看效果会怎么样。
知难行易
认识非常困难,实践却很简单。常常有一种体会,感觉过去二十多年的时间白活了,对于很多简单的道理,直到现在才明白其本质意义。很多实践困难的原因就在于不能真正认识道理。
在这里可以一个例子,就如“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从上小学开始就不断听到这个词,耳朵都听出茧子了,现在再去想想,你真正知道并开始珍惜时间是在什么时候?还有多少人不知道珍惜时间的意思呢,估计也不在少数吧。
为什么一个这么简答的道理,实践起来却这么困难。根本原因还是不能真正去理解“珍惜时间”的意思,对于这样一个道理,你需要想清楚这些问题后,才可能理解并去实践它:
为什么要珍惜时间?
为什么一定要珍惜时间?
不珍惜时间会有什么后果?
我有多少时间是属于自己的?
节省下的时间用来做什么事情?
我喜欢做什么事情?我在什么事情上花费时间最多?
如何提高时间的效率?
就是这样,一个简单的“珍惜时间”的道理,就需要想清楚这么多的问题,当这些问题都想清楚了,你再去实践“珍惜时间”这个道理,估计八匹马都拉不回来你了。
写在最后:
如果不去思考道理本身,那永远不可能真正去认识它;
如果只是把“道理”只是当做“道理”摆在那里,那永远也不可能去实践它;
但愿你能成为一个“知行合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