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看了一部微电影,主旨在探讨手机与爱情选择的问题,男生出门时忘记叫上女友一起,却记得一定要带手机出门,女生怒而分手,叫他跟手机过一辈子。
虽然剧情有点滑稽,有些夸大,但幡然觉得这是现代很多人身上的缩影,因为手机而忽略了自己的亲密伴侣,缺乏共心的交流,逐渐疏离、淡漠。
影中的情侣相识于一次共同好友的聚会,第二次再次偶遇于咖啡馆,两人逐渐熟络、开始交往。随着交往的深入,男生爱玩手机的毛病渐渐显露,爱发动态,时不时就要去回复手机里的点赞和评论:看电影的时候忙着聊天、回应敷衍;女友闺蜜在一旁跟她女友哭诉的时候,他因为看到一张好笑的图片噗嗤笑出声,无声尴尬……
一次导火索女友提出分手,理由是他心不在焉,不在乎她,这日子没法过了。
幸好这男生不迟觉悟,做了一本纪念册,上面满满的都是他给女友拍的照片,其中他在一张落日与女友侧颜的照片写到:落日是这照片上第二美的景物,还制作了一张一生一世的专一券(情商还不低嘛,男生可以学学人家怎么撩妹的)
之前有个读者的留言令人看了十分心疼:他说希望女友能少看点手机、多看点自己。
其实手机带来的不仅仅是与伴侣的冲突,还会与你的工作效率、时间化管理等问题发生矛盾。
有个自媒体人谈到她在写作的时候一定要关掉手机,沉下心来写作,因为手机太多干扰信息,很容易打扰创作思维。
我觉得这个做法值得提倡,在你想要专心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关掉手机、或者断开网络是一个迷之正确的选择,这也是很多作家选择小黑屋软件来创作的原因。
想要高效,就要远离干扰。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我们都懂,互联网是把双刃剑这个命题想必大家都写过,但是我们往往越明白一个道理,越是没有自控能力。
好不容易去次图书馆,好不容易决定看本书,好不容易决定今天要完成工作任务,却还是情不自禁掏出手机刷动态、刷网页、各种刷。
有个知名互联网人说道: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渴望成功,但也比任何时候都懒散和低效。
碎片化阅读、娱乐化传播、肤浅化表达,对理解力、创造力和知识体系都是无法助益的,甚至有拖后腿的可能。
有人提倡碎片化阅读,但是手机上的信息是良莠不齐,还需我们去分辨、甄别,而且短期的记忆也无法构建什么知识体系、更无法真正滋养我们的头脑。
因为玩手机,还给我带来了不少的困扰。
我成了视力受害者。
最近一次去检验视力,不到一年的时间视力又加深两百度,并且伴有散光。医师告诫,在床上玩手机是导致我散光的主要原因。
我心生瑟瑟、悔意幽幽,最大程度地减少在床上玩手机的机会。
我成了孤独掩饰者。
其实有时候一个人玩手机可能只是在掩饰自己的孤独,在等车的时候、在聚会无人可聊的时候,在被洒一地狗粮的时候,我们会选择默默地掏出手机。其实自己也不知道在干什么,只是想这样让自己看起来不孤单。
其实越掩饰,就越是欲盖弥彰,不如多倾听身边的声音,主动去找寻契机,这样孤独也不会愈演愈烈。
我成了拖延症患者。
别人唤我的时候,我总说看完这个就去做,然而很多时候就会忘记这件事情,成了典型的不自觉拖延症患者。
看到一个有意思的“2分钟”原则,就是知道某件事后两分钟内就要开始执行,如果拖延就很有可能会忘记,而且事情会像俄罗斯方块一样越堆越多,你永远是忙碌的低效工作者
尼古拉斯·凯尔在《浅薄》里提出这样一个公式:3%的聪明才智+97%的抵御互联网干扰能力=成功。
抵御互联网抗干扰能力不等于我们要远离出门必带的手机,毕竟它拯救了广大的路痴患者,而且利用好手机,下载一些对自身有益的APP反而能促进个人发展。
所以我们玩手机,要玩地有节制、有选择。
当你因为手机而变得浮躁、焦虑的时候,是时候放下你的破手机,好好做一件行之高效的事情,再看看外面的天朗气清,你会觉得心生澄静、四面来风。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