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要从淘宝村的形成说起。
首先,目前淘宝村的产业结构单一。
绝大部分是农产品,手工艺品,初级工业产品,或者轻工业产品,几乎没有重工业产品。这也就决定淘宝村的产品几乎是第一和第二产业,但是借助网络信息和电子商务,形成了附加价值,并且得以变现。这样的产业形态,很难在整个县城范围完全取代原有的经济形态,只能起到补充的作用。
其次,淘宝村的资源优势是附加值低的人力成本。
根据统计,淘宝村,绝大部分分布在东部沿海,华东和华南地区,这些地方交通相对便利,物流和信息流顺畅,加上有足够的媒体宣传,淘宝存的名号不胫而走。但是依然没有打破最重要的一关,并没有摆脱劳动力密集型的状态。比如有淘宝村,加工一条秋裤利润只有一块钱。所以淘宝村虽然产品各有千秋,但很少有智力密集型,或者资本密集型的企业。绝大部分都是"前店后厂",家庭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这样的模式下,很难聚集20-30万人员的规模。
第三,淘宝村的GDP很难统计。
对于一个县城来说,这样走薄利多销的路子,并没有产生规模以上加工业,产值较低,形成的GDP不高,因此很难成为一个县城的经济支柱。而目前很多政府部门还是用GDP来衡量县城竞争力。没GDP,自然也就很难成为一个县城的主要经济增长点。
第四,仅仅依靠淘宝店单一的技工贸路线,其他辅助产业没有跟上,不能形成产业链条。
根据这次会议报告,中国淘宝村已经提供了130万个就业岗位,但是具体产值不明。不过从马云讲话可以了解到,人均产值确实还有待提高"希望用互联网技术,每亩产值超过一千美金"。这里的产值,仅仅是一个环节,当淘宝村货物销售出去之后,当地的餐饮,服务,教育和医疗,乃至金融行业并没有得到太多的客源,当地第三产业并没有从星火燎原的淘宝村中分一杯羹。双十一前后,某个淘宝村来的最多的外地人,竟然全是记者。
第五,仅仅有一个淘宝村,淘宝镇,很难形成协同效应。
县城经济需要多个城镇之间形成产业联动,从而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改革开放以后,苏南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纷纷形成了镇域经济,每个城镇拥有不同的经济重心,有的生产轮胎,有的生产窗户,最终组装起来,整个城市的产业发展连成一片,规模效应自然起来了。而淘宝村大部分式自发形成,模式相对粗放,没有连成一片,所以也就难以成为淘宝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