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本质就是筛子

听说长沙中考又要变天,小四门首当其冲。一时间喧嚣四起,家长群里的讨论就没停过,有人说文言文早该扔了,买菜用不上 “之乎者也”;有人骂英语是负担,这辈子见不着老外;还有人嫌政治生物太枯燥,不如多练几道数学题。理由都挺实在:“学了没用”。可他们大概没琢磨明白,教育这东西,从来就不是按 “有用没用” 来算账的。取消这个取消那个就能让教育变公平?其实是没看透。就算把“小四门” 全砍了,照样会有新的筛选方式。就像以前考八股文,后来考数理化,形式变了,内核没变。

我们自古便讲“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现在又喊“提高国民素质”,仿佛教育真是什么普度众生的灵丹妙药。这让我想起《儒林外史》里范进攥着中举捷报时的癫狂——他口中念念有词,头发散作乱草,被邻居用鸡蛋滚脸方才醒转。诸位真当范进是醉心圣贤之道?他寒窗苦读时何尝想过“治国平天下”的妙用?那本被翻烂的《四书章句》,不过是条普通鲤鱼跃龙门的跳板罢了。

范进的故事在二十一世纪换了新装。前些日子见报道,某地高考工厂凌晨五点亮起三千盏灯,活脱脱一座现代科举贡院。只不过少年们伏案疾书的目标由中举变成名校的录取通知书。

记得少时老师常说:“人生而平等”。这善意谎言听着暖心,就像给刚学走路的孩子说 “摔倒不疼”,是为了让他们敢迈步。可真到了现实里,差距明摆着。承认人和人的差距,不是长他人志气。就像农民都知道,同一片地里的麦子,总有长得高的和矮的。关键是得明白,教育这东西,恰恰是给“矮麦子” 获得一个施肥的机会。明清时候的穷秀才,靠科举能鲤鱼跃龙门;现在大山里的孩子,凭高考能走进大城市。这就是教育的妙处 —— 它承认分层,却又给人打破层级的可能。

恩格斯早道破天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猴群必选猴王,蜂巢自有蜂后,此乃自然铁律。金字塔巍巍而立,每一块石头自有位置。那“人无三六九等”的童话,终究如朝露般易碎。社会终究需要分层,如同菜市场里萝卜总得各安其位。有人是顶花带刺的黄瓜,有人是沾泥带土的莲藕。

社会需要科学家,也需要木匠;需要管理者,也需要清洁工。教育的真正目的,不是把所有人都搓成一个模子,而是让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把自己的活儿干好。

去年我在菜市场认识个卖豆腐的大哥,他初中没毕业,可磨的豆腐嫩得能掐出水。附近餐馆都指定要他的货,说他的豆腐 “有豆子味”。他说自己不懂什么大道理,就知道 “磨豆腐得用心,火候差一点都不行”。这其实就是教育的另一种模样 —— 不一定非得在教室里学,却总得有点 “修身” 的功夫,把自己这摊事做到极致。

说到底,教育改革吵得再凶,也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它既要给社会分层,又要给人机会;既要筛选人才,又要滋养人心。就像湘江的水,既得有主流奔腾,也得有支流蜿蜒,这样才能汇成江河。咱们普通人与其纠结考什么不考什么,不如踏踏实实把当下的事做好。毕竟,能在自己的位置上发光,就不算辜负教育这回事。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