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课程开发那些事之SAM模型

在讲SAM之前,我们必然会谈到站在它对立面的一位老前辈:ADDIE。作为上世纪70年代的研究成果,ADDIE可谓是课程开发的“圣经”,几乎没有死角的逻辑步骤,被培训人一直推崇至今。

然后,随着大环境的变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公司内部的迭代更新也更为频繁。而ADDIE因为开发周期较长,逐渐被使用者去繁从简。为了更好的跟上企业迭代的步伐,部分环节开始被弱化,ADDIE的适用性开始减弱。于是乎,像SAM这样的敏捷、持续的高效课程开发模型开始问世。

2015年,一句“ADDIE已死?”的标语,火遍了培训界。一石激起千层浪,ADDIE与SAM的竞争成了人们讨论的话题,对此褒贬不一。

好在业界有很强的包容心,于是最安抚大众的官方结果大致是:SAM、或者其他的敏捷设计开发模型,确实成为了当下培训课程设计开发的主流,但是ADDIE未死,其标准的流程和许多有效的工具方法依然可以被沿用。

那么,这个和ADDIE平起平坐的SAM到底什么样,又有多好用呢?

而我们先来看一下ADDIE。它看起来更是一个比较线性的流程。事实上,ADDIE虽然看起来简单,事实上逻辑非常严谨,通过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估的串联,展现了其丰富和灵活性。

我们反观一下SAM模型,北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希尔伯认为,课程开发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需要团队协作。这个“持续性逼近模型”分为了三个阶段:

1、 准备阶段:即收集信息,集中思考,生成创意。

2、 迭代设计阶段:确定内容并进行设计,生成模型大纲并持续优化迭代。

3、 迭代开发阶段:实现课程内容。根据环境(培训对象)的不同开发出多种版本,并进行测试、评估和完善。

这样看起来,表面上SAM将步骤进行了缩减,但依然有ADDIE的影子,只不过进行了更叫快速的一个整合,而且一定程度上打乱了次序。那么最大的不同之处在哪里呢?

首先,我们可以发现SAM的评估环节并不是在实施后,而是在实施前,由开发团队进行了大量的测试评估;

其次,为了能够体现“持续性逼近”,SAM要求能够快速做出评估并迭代,显然一个人是无法完成的。因为一套能够解决问题的课程思路必然需要课程设计者和业务专家的通力合作,因此SAM必须是由团队合作开发的;

然后,SAM力求“现做现卖”,快速找到目标需求,快速解决当下问题,颇有西医“治标”的风格;

最后我们可以发现,SAM更具灵活性和随意性,一旦过程有问题,马上可以重来,重复进行迭代完善,避免了“一损俱损”的尴尬境地。

我们可以发现,ADDIE的五个要点仿佛是人体的五脏器官,按部就班,相辅相成;SAM要想合理存活,也离不开这些重要的内容。只不过基于一些背景和需求,做出了更为迅速高效的反应。

同样的,我们反观现在的企业大背景,更多创业互联网公司的崛起,他们的运营同样会经历快速迭代,企业培训要想跟上他们的步伐,SAM的匹配度就会更契合。而对于传统企业来讲,ADDIE作为逻辑更加紧密的模型,会更加适合。

好的,今天的内容就介绍到这里,感谢大家的阅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夜 灯光 孪生弟兄 一明一暗 个性不同 近看,灯笼罩了夜 远看,夜笼罩了灯
    福星高照_8805阅读 1,326评论 2 9
  • 孩子,你真是快活呀,一早晨坐在泥土里,耍着折下来的小树枝儿。 我微笑地看你在那里耍着那根折下的小树枝儿...
    衣上云阅读 2,372评论 0 0
  • 也许当初来w城上大学的目的就是为了所谓的前男友吧,像所有小说里面一样,他是我的学长,他不高不帅,但是有钱,因...
    小井先生的Quella阅读 3,707评论 0 2
  • 如果那个人会因为你花了500块钱而对你冷言相向,如果那个人因为你打扰了他一下,就冲你吼,如果那个人会不给你过所有的...
    野菊阅读 1,638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