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通史152
今日启发:
Elton:
第九章 中世文化与禅(一)
第二节 从庶民教育到宋学的兴盛
足利学校
15世纪室町时代中后期,“寺子屋”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提高教育水平的需求。由镰仓时代初期足利氏在其原籍地所建专门谈义讲书的大日堂,开始收集佛教经典、汉籍,并将其独立出来,开设书库,发展为足利学校最初的形态。这所普通学校,设在下野国足利庄(今枥木县足利市),其时在足利庄辅助将军统管政务的上杉宪实,从镰仓圆觉寺聘请了高僧快元担任第一任校长,起用禅僧作为讲师,他本人捐出五经疏本,大大地推动了学校的再兴。其后历任校长都是僧师,学生以僧侣以及诸国武士的青年人作为主要对象,实施以儒学古典为中心的高等教育。足利学校最盛期,是第七任校长九华主持时期,号称有弟子3000人。从足利学校于文安三年(1446)制定的校规来看,除以四书五经、《史记》《文选》等为教材外,严禁研读其他典籍。青年武士则多以易学为研究终极,习得占筮,以满足作战时占卜命运的需要。许多足利学校的毕业生,成为易学的权威。连歌师宗长参观足利学校后所写的纪行文做了如下记录:“诸国的学生,在孔子等的肖像前,终日埋头学习。他们的表情严肃,十分可爱。”由此可见当时的学习氛围。入学年龄从15岁起,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者三五年,长者8年。学成后,大多由地方诸侯所聘回原地担任教师,对于发展地方文化和教育起到很大的作用。还有,这种学校教育,长盛约170年,培养了师资,推动了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同时促进了宋学的隆盛。
图片
宋儒学的传入
宋学初传于镰仓时代。镰仓中期即13世纪初叶,宋代儒学已完成更新,形成了以二程(程颢、程颐)、朱熹(朱子)的“理气”新关系为宇宙本体的理学思想体系,并与禅宗的“心性论”结合,影响日益扩大。随着中日两国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发展,两国僧人往返中日两国,日本僧人不仅从中国带回了禅宗经典,还携去包括程、朱理学在内的许多汉籍。比如,留宋日僧俊芿于建历元年(1211)从南宋带去汉籍2000余卷,其中包括四书和朱学书籍二百余卷,此乃初传程、朱学说之始。仁治二年(1241),留宋日僧园尔归国时也带回了朱熹的《大学或问》《中庸或问》《论语精义》《孟子精义》《孟子注》《大学注》以及其他汉籍数千卷。这一年,日本出现了复刻朱熹著的《论语集注》。日本文化史将宋学,特别是朱学(也称朱子学)区分于孔孟的旧儒学,通称为新儒学。赴日的宋僧兰溪、祖元等,也结合弘播禅法,宣扬佛儒道“三教一致”,大力提倡以义理说经。他们讲理学,目的是有助于弘布禅宗,二程、朱子学也仅是作为禅宗文化的一环而存在。五山派临济宗禅僧,也主张“禅儒不二”“禅儒结合”,但他们不是热衷于朱子学,而是仍然将传播禅宗放在第一位。因而,作为的朱子学新儒教,与作为的禅宗新佛教的结合,其本身未能形成独立的学问体系。尽管如此,这对于禅宗学习儒学提供了理论依据,有助于禅林学问的兴盛。
在这里补充一点,关于“三教一致”说,日本曹洞宗的开山祖、禅僧道元早就持坚决反对的立场,认为这是“邪说中的最邪说”。此时的梦窗疏石、义堂周信对“三教一致”“禅儒不二”也是持否定态度的。龟井胜一郎指出:“(三教一致、禅儒不二)也有中国的影响,而轻易就受到影响,说明在思想上存在脆弱性。同时,也可以说它是神佛融合思想的‘五山版’。从禅僧中出现了儒者,同时,也可以说其结果产生沉迷于汉诗文的现象,风靡于五山。”这里所提及的五山汉诗文,将在下节叙述。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