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是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本不是情人的节日,被人们演绎成了情人节。
在汉代,人们将七月初七称为“乞巧节”,是妇女在庭院中向织女祈求针织女工技艺的日子。
到了如今,女士们早已不把针线活放心上。倒是种种因缘使然,七夕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刚点开百度,发现其首页logo应景地换成了牛郎与织女的相会。这样一个符号,标识着七夕情人节的概念已深入人心,成为大众文化的一部分。
然而,在我的记忆中,仅仅是十几年前,大家是不过七夕的,至少没有普遍将其视作“情人节”,并大肆庆贺。
最初的最初,情人们过的是2月14日,西方情人节。而后衍生出了3月14日,白色情人节。
那时便有人提出,2月14与3月14都是西方的节日,我们也应当有中国化的情人节。于是乎,七月初七被人们从历史的尘埃里拣出,打扮一新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起初,人们还是以“中国的情人节”称呼七夕,最近两年则更省略,直呼七夕为“情人节”。言辞的省略,意味着大众的普遍认同。七夕成了实打实的“情人节”。
与之类似的还有5月20日与5月21日。 520与521的谐音,也成了许多情侣欢庆的日子。
如此扳手指一算,2月14、3月14、七夕、5月20,在中国有关情人的节日有四个(如果再加上情人们的恋爱纪念日则是五个)。
与之形成的对比的是,一年到头,父亲节只有一个、母亲节只有一个、妇女节只有一个、儿童节也只有一个。
人们愿意一年找四、五个理由,挑四、五个时间去与情人欢度,由此可见如今人心的情欲深重。
“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这是我们都由衷期盼的。
然而,事实常与人们的期望背道而驰。可以观察到的是,尽管如今庆祝情人的节日如此之多,人们的恋爱与婚姻反而越来越脆弱。
离婚率越来越高,爱情越来越禁不起考验,这是人们的普遍感官。
是什么导致了我们越欢庆却越落寞,美好的心愿无法成全于始终,这是一个问题。
化浊
2018-0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