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穷则思变,变中求通”这是陈大伟教授语言里的标题。这里的“穷”指生活或者教学的道路行不通了,没有办法了,要去变。
他说他是汶川大地震的亲历者,在那一瞬间走过生死的考虑,所以他对生命看的更加通透。他又是一个对教育极有情怀的人,他中师毕业,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大学,走过中国教育的全阶段,目睹学生、教师、学校乃至中国教育的艰难个痛苦,所以为教育的出路纠结。
于是,开始做深入的研究,很多人会说,我们也在深入研究,所谓深入,不是每个人都会坚持的,陈老师在坚持。通过高深理论和落地实践相互融合的研究,而且看到了“产品”,这就是深入研究。
求索启发中,有了明确的认识:学生的发展决定了生活在其中的课程(课程可以促进学生的发展,好的课程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维);学校的“产品”是课程(一个学校走入佳境的最有效的检测不是考试成绩,而是有自己学校特色个学生热爱的课程,有了这样的课程,考试成绩就是最棒的附属品);教师生活的价值在于提供对学生发展有利而合理的课程(教师的教学生活对象是学生,满足学生的发展,创设符合学生心理特点的课程,让教师创设出的课程能够最大限度引发学生素养的形成);课程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获得生存的本领,学习生存的智慧、体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我的理解课程不是教材,而是每一节课的还原,每一节课老师都会通过课程传递给学生各种信号,这些信号都是帮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
课程不是单兵作战的一个活动,是学校里所有的成员共同创造,又对所有人有影响的一种活动,例如上课,好的一节课是师生共同建设的,又同时受益于师生的。
所以,所有的教学活动的变革不是工具和技术的变革,而是理念的变化。一边解放教育和教师的观念,一边摸索方法。
学校如何变革,教师如何发展,陈老师给我们提出了三愿:一是“愿心”,要有改善生活和教学的愿望和心态,这一点我觉得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愿望,很少有人不愿意成长,只是缺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发展平台,或者是没有触及灵魂的理解。二是“愿景”,学校和教师的的成长有一个明确的方向,类似三年规划,短期和长期目标,做了目标就有了参照,而且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不要过大,在实现目标后,有成就感。三是“愿径”,有了目标,就要寻找大家愿意行走的有效路径。教师想办法寻找各种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同样学校也应该寻找老师们愿意接受的成长路径让他们发展。当然,很多时候我们也知道教师的成长是自觉自醒的。学校多给一些路,尽快引起老师的自觉自醒状态。
观课议课活动的开展可以实现这三个“愿”,是工具,也是文化。观课议课不仅仅是大家一起讨论,而是一起用美好的东西改变。
观课议课已经不是简单的听评课,在整个变化过程中,贯穿的理念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宽容,是“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的成全,是“表达是一种实现,倾听是一种关怀”的接纳,是“教育需要想象力,发挥教师的教学想象力”的创造,用成长的幸福观促进教师享受“留下生命痕迹”的幸福……
真正的坚持做下去,就会发现:学校的老师与学生相处时,少了一份急躁,多了一份宽容和等待,观课议课让他们懂得和习惯了一个世界有多种声音,和同事相处时,少了一份挑剔,多了一份相知和欣赏, 观课议课让他们了解彼此,知道自己的成长离不开同事的相伴与支持,与家长相处时多了一份默契,观课议课使教师们知道,只有将心比心,只有换位思考,平等交换,才能达到相互沟通,相互配合,教育好孩子的目的。观课议课使教师们的心胸变得宽广了,心情变得舒畅了,教育教学水平提高了,教育生活的幸福溢满教师的心房。观课议课发挥了文化的作用。
这本书从“改善生活的实践观”、“以学论教的质量观”、“促进思想的发展观”、“成长创造的幸福观”、“相互滋养的生态观”、“境脉特征的真理观”、“促进理解的对话观”七个方面构成了当下观课议课的文化图景和框架。
现在很多老师说,我们不喜欢理论的探究,我们喜欢接地气的实践,其实那是老师们遇到的理论本身没有从实践操作的角度提出和论证,当然在指导的时候不能深入人心了。所以,理论需要有实践的基础,需要定位在服务实践。
读这本书,一字一句的读,边读边思考,边思考边实践,在实践中找到符合自己的课程开发渠道和幸福的教学生活,进而实现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