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乎上有个问题:
我们如何才能过的轻松自在?
一个高赞的回答是:
放下不该拿起的,忘掉不该记得的。
苏轼在《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云: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世间本不存在完美之事,
人生在世,活的就是一个心态,
把不该拿起的放下,将不该记得的忘掉,
顺其自然便是最好的生活态度。
1
放下执念
柏拉图有言:
如果不幸福、不快乐,唯有放手;
如果舍不得、放不下,是为痛苦。
我们总是放不下,是因为对没有结果的付出耿耿于怀。
大脑对失去的东西非常敏感,
因为失去代表恐惧,代表损失。
为什么有些人会赌博赌到倾家荡产还不收手?
因为总不想放弃先前付出的钱;
为什么情侣夫妻分手之后会听到诸如“我付出了那么多,为什么离开我”的话?
因为总不想放弃感情之中付出的爱。
每个人都有“获得”和“失去”两个心理账户,
面对获得,我们称心快意;
面对失去,我们不忍释手。
《奇葩说》里有一个辩题“我们应不应该原谅生命里的暴击?”,
马东认为“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终究会原谅那些曾经伤害过我们的人。”
蔡康永却说:“那不是原谅,那是算了。”
计较和恨太重,以至于揣着它的人都太累。
那不如好好跟它告个别,坦然说一句“我累了,我放下了”
不和自己较劲了,才获得了身体和精神的双重解脱。
2
忘掉不该记得的
留存在心里的忘不掉的残念,是自在生活的负担。
心理学家Β.Β.蔡格尼克曾做过一项记忆实验:
她召集一些被试,让他们做22件简单的工作,
如写下一首自己喜欢的诗,
从55倒数到17,
把一些颜色和形状不同的珠子按一定的模式用线穿起来等等。
在这些工作中,只有一半允许做完,另一半在做的途中被阻止。
实验结束后,被试被要求回忆22件工作内容。
结果是未完成的工作平均可回忆68%,而已完成的工作只能回忆43%。
这就是心理学上蔡格尼克效应的产生。
指的是人们对尚未完成的事情比已经完成的事情处理得更好。
纵观日常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很多事情都符合蔡格尼克效应:
学生时代,总有些学习时间不长的同学比狠学的同学成绩还好;
工作之后发现,总有些同事上班卡点下班第一名,业绩却不错。
所以,那些放不下的、缠绕于内心的执念和杂想并不会带来些许好处,
反而还会对你的成功绊手绊脚,惹是招非。
罗曼罗兰有一段话:
对无法得到的东西,忍痛放弃,
那是一种豁达,但也是一种割舍。
必须割舍而不肯割舍,
则是沾滞与执迷,对自己有害无益,
能在必须割舍时,毅然割舍,乃是坚强与洒脱。
只有放下了不该拿起的,忘掉了不该记得的,
才能活的潇潇洒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