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拥有艺术,才不会为真实而死。”——读唐娜·塔特《金翅雀》
花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才把这本《金翅雀》读完,期间磕磕绊绊,不得不说是次艰难的阅读,一来是因为其篇幅,唐娜花了十年的时间写了这个接近700页的故事,她对故事的掌控能力也体现在对生活细碎的刻画之中,甚至会不止一次地读到人物之间说话聊着聊着跑题的这种日常,接受这么漫长的讲述本来就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更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在小说的外衣下,《金翅雀》更像是一本严肃文学,充满了哲学的思考,思考世界的真实,思考艺术对人生的意义,思考确信与怀疑,思考爱与救赎……但在读完之后,又会有一种突然的清明感,就是这种认清了这个世界,但是还是爱它的感觉,我称之为现实主义下的正能量。
故事以纽约大都会博物馆爆炸开始,十三岁的西奥在这一天里人生拐弯,母亲丧生,自己奇迹幸存,带着在废墟中的垂死老人韦尔蒂的指引下得到的世界名画《金翅雀》,他开始了他孤独流离的人生——辗转纽约、拉斯维加斯和阿姆斯特丹,遇到了修复古物的霍比,带他走进了他命定的古董世界;遇到了同样在爆炸中受创的皮帕,将她视为一生挚爱;遇到了善良的安迪,最后葬身大海;遇到了冤家一样的鲍里斯,一手将西奥带进地狱又将他拯救……
故事的主要脉络其实也很简单,西奥拥有了画,画在他往后漂泊的日子里成为了他生活的信仰,是他的支柱和证明,后来画被掉包并不知所踪,他与鲍里斯冒着生命危险去找回,并在把它归还社会的同时全身而退,避免了法律的制裁,也避免成为毁掉艺术的罪人。
这个故事最明显能感觉到的是作者传递出来的艺术的救赎能力。《金翅雀》这幅画在故事里面其实并不经常出现,尤其在前面部分,但它又总在你快要忘记它的时候突然现身,这就是命运之物的意义,“有些画面让你瞥过一秒,之后一生无法忘怀”,西奥从见到这只鸟儿开始,它就主宰了他的生活,他跟画中鸟一样,脚上也带着铁链,只能短暂展翅,然后一遍又一遍地落回毫无希望的老地方,生活对他而言犹如黑暗的大海,而这只鸟儿,这个小小的灵魂,就是这大海上浮沉的昏暗火星,它让他没那么平凡,没那么渺小,它撑起了他信仰的教堂。他带着它共同度过的生活以及由它引发出的思考,形成了他对世界的认知和判断,也让他了解了他自己。人与艺术的关系都是私人的惊心动魄,没有两个人的感动是一模一样的,所以这才是艺术在帮助人类了解自己,探讨世界中起到的独特作用。
但我看完整个故事,更想问的是——人的一生到底有多少怀疑,这些怀疑又到底是否真的需要答案。西奥的怀疑在最后一部分爆发,他怀疑自己一切值得为之而活的东西都存在于幻觉之中,这怎么办?他怀疑如果一个人的心引领着自己远离所有美德而一头扎进毁灭,这怎么解释?他也怀疑生活本来就是灾难,但我们仍能带着喜悦享受中间的过程,这难道不奇怪吗?……在故事的结束,这些怀疑都没有答案,而是否我们每次的疑问都需要答案呢?每个阶段生活中的我们都有千差万别的问题和质疑,但大多数似乎都能在以后的生活中迎刃而解,而不再成为疑问。就像我以前总像是迎着阳光走,对人生带着近乎盲目的乐观,只看到光明,无法想象生活还会有死胡同;而现在的我,更像是转过身顺着光继续走,看到投在地上的阴影,也看到阴暗外的光亮。每个时期都有新的判断标准,怀疑悬而未决又何须纠结。
不过有一点,西奥在最后有明确相信的,那就是即使我们不喜欢来到这世上,我们也不一定要对生活俯首称臣,我们依然可以去投入地爱。因为一幅画,西奥挣扎了大半辈子,也许还将继续挣扎下去,但在痛苦不幸之后,他悟出了他对人生的理解——人生注定悲剧,命运同样残酷,但我们仍然可以纵情投入,在通往死亡的半路上去爱死亡所无法碰触的东西,这就是我们的荣耀和恩典。他把自己跟画之间打了个解不开的结,像所有艺术热爱者一样,让艺术带自己超越残酷的真实,让爱伴随艺术永不止息。
PS.说得越多,反而会越来越偏离自己真正想说的话。这本书有一场景特别深刻,那就是在故事的后面部分,看到西奥躲在阿姆斯特丹的小旅馆里,圣诞节钟声响起,窗外一片雪白,空无一人,一群黑鸟破天而来,扰乱了天空,像波浪一样起伏,白色的天空,旋转的雪花,和诗人组成的烈风。自己耳边突然回响到的是《A long way》里面的那句I came a long long way back home,to see you and say goodbye.我走了漫长的路回来,只想再见你一面再离开。这一幕特别深刻。当时真的庆幸有唐娜的描写和自己的戏剧性的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