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甲戏史话-白勇华

在泉州旅游时,在中山路上看到过卖高甲戏服饰的店铺,于是对其产生了兴趣。因为时间原因,在泉州只看了木偶戏和南音的表演。到过泉州却没有了解高甲戏,终归不合适。用时尚的表达,南音是泉州的BGM,高甲戏是泉州的Livehouse。尤其是在晋江,民间信仰、习俗与高甲戏形成了良性互动的生态链,而我只记得参观过的五店市传统文化旅游区。

市面上有关高甲戏的书不多,连“学习强国”和B站上关于高甲戏的资料也很少。只能矮子里面拔高个,本书质量一般,但还是可以作为大纲对高甲戏进行简单了解。

历史发展部分,介绍的并不多。高甲戏起源于明末清初,最早是闽南民间扮演《水浒传》的化妆游行,主要演宋江的故事,被称为“宋江戏”。因为禁海政策,使得靠海为生的闽南地区人民生活潦倒,故而选择《水浒传》中的人物来讽刺官逼民反。 1830年前后,洪埔师在泉州南安岑兜村表演,以四平戏、竹马戏为基础,结合“宋江戏”武打套路,并广泛吸收借鉴傀儡戏、梨园戏等闽南当地古老剧种的表演方式,形成最早的高甲戏,泉州便是高甲戏的发祥地。1840年-1940年是高甲戏发展的百年,正和我国风雨的百年相吻合,也是福建人大量下南洋寻求出路的时刻,高甲戏一面是众人向神灵祈求庇护的载体,另一方面也是家乡文化的缩影。故而,高甲戏不仅是闽南地区的文化,更在东南亚地区产生深厚影响,成为连接各地区同胞的桥梁。文化有时候是历史的具体表现,高甲戏的每一次转变都有其社会因素影响。

本书较多介绍了现当代名家和知名的曲目。早年的演员基本不认识,也无法了解其深厚的功力。目光方置当下,如京剧的王珮瑜、越剧的陈丽君等名家的出圈,顺便带动其剧种的热度,而高甲戏似乎没有听到过相关的网红式人物,猜测是不是和其戏剧的独特性有关。代表的曲目中,《连升三级》和《阿搭嫂》在B站上有高清版本,使得我对高甲戏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是丑。高甲戏的活跃,以“丑”名世,可谓“丑”到登峰造极,不仅丑角的种类繁多,而且极具个性化,却能雅俗共赏,如长衫丑的动作便有木偶戏的表演痕迹。柯贤溪被尊称为“闽南第一丑”。每个角色都有自己的丑态,让人感到捧腹大笑,幽默的属性使得其比其他戏剧能带来更多笑点。但是,丑对演员的要求也更高,不但要学习表演技艺,还要突破心理的障碍,有演员在学习高甲戏之初,也被自己的丑态刺激到落泪。毕竟都是表演,谁不喜欢自己美美的。

二是难。以闽南语,尤其是泉州话为基础的唱腔,使其地域感加强的同时,让很多外地人对戏剧的欣赏产生了壁垒,除非通过字幕,不然很可能无法理解剧情的发展。如果因为语言隔阂,使其成为少数人能欣赏的剧目,未免遗憾。

这两点特殊性,使得在不断趋同的传统艺术发展过程中,如何保存住剧种的本体特征,就如同保护物种多样性一样,又能更方便为大家接受成为一个难题。让更多的人知道高甲戏,喜欢高甲戏,而不是老年人打发时间的产物,才能使其立于不败之地,所以创新必须围绕着丰富、扩大、提升本剧种本体特征为原则。高甲戏的发展不能只依靠晋江的“戏窝子”和闽南传统村落中的戏班子,更需要让新质生产力赋能传统文化,依托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形势,构建起充满活力的新体系。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