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明心路2018(三)一一聆听彼岸的教诲

巧合出于因缘,戊戌春日一个寻常的晚上,山人微信接到纽约慈恩寺高僧的微友请求,吾亦如常同意加微友,于是有了一段难忘的对话。

图片发自简书App


客套的开始本出于礼貌或品格,是真诚相交友总会在接下来的交往中明了。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山人作品的谬赞,正是法师高尚的品格所在。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以佛学心法教诲,山人受益良多。

图片发自简书App


法师称山人拙作“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着实让我大吃一惊,山野之人,名不经传,能入法师法眼己荣幸之至,何敢受此重言,惭愧惭愧!

图片发自简书App


    听法师如下所言,山人虽散懒愚劣,亦得些少心悟。师曰,前无古人者,指过去心,后无来者乃指未来心,过去心已不可得,未来心又如何能求,应立足当下享自在心,或正人生追求幸福的真谛。于书法而言实乃即心的艺术,古贤圣作尽管美伦美奂,然时过景迁,古贤经历又不尽相同,其对世事的看法各异,而心,即使经历相都不可有一祥的感觉,何况还得通过手传墨入纸流传,又如何能尽观其真心乎。西哲亦有人不可两次跳进同一河流之说,古诗亦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之语,是故古人心吾不能重复。致于末来心,更无迹可寻,又如何合之乎。

图片发自简书App


当下留不住,或正人生真意,时间乃世间万化之法门,我们只能过在当下,尽享每分每妙的苦乐,尽力把握每一种可能。已过去我们无法重来,而末来只有待时间安排。

图片发自简书App


对于书法而言,所谓的法,其实是古贤的书作痕迹,对技术而言只不过点画提按轻重缓急翻折使转枯润涩滑等而矣,线条结构随字形及个人习惯或即心而布局,使线条与纸的留白形成和谐整体,从而给观者产生美的共鸣。而更高的魅力还在于其将一生之经历体验及学养由心传于手而注入毫端达于纸面,表现出身书写即心状态,展示个人特殊韵味及意境,终成绝世佳作。是故传世佳作绝不是故意造作,精雕细作而能的,那只能匠心独运而成匠作,而或缺的正是精气神的韵味与境界。

图片发自简书App


是故于学习书法而言,技法固然重要,学古贤无疑使我们少走弯路,站在前贤肩膀上,也会让我们看得更远。然而技必穷于匠作,唯心则无止尽,这也是吾所谓踏上心的征程最好诠释,与师一段对话或更坚定吾追寻心路历程决心,继续砥砺前行,踏向无止的心境……

图片发自简书App


韦克健者,乃桂东南大容山区之山野村夫也,闲暇偏好笔翰,虽博览今古名帖,多是游目,未及深研,兼居僻野,未得明师指引,故不泥古法,未近今风,其书皆墨随心动,率意而出,笔无成法,字无常形,东倒西歪,非癫即醉,常三五成群,七八为伴,或至连绵一串十余字,直至笔干墨竭,其意不缀。虽不比名家大作,亦有些小野趣。今不因人微学浅,附图数页,置于云端,如幸得方家提点,或有所益。如蒙喜好者结缘收藏或用于补壁,亦好与山人联系!电话(微信同号)∶15577134078,欢迎各方家大德垂询指导。谢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图片发自简书App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170214@D42.感恩冥想 佩诗 。深深的感恩慈悲伟大的佛陀,感谢感谢感谢! 。感恩格西老师用现代化的语言教授...
    佩诗阅读 147评论 0 0
  • 谁的青春没有浅浅的瘀青,谁的伤心能不留胎记,谁的一见钟情不刻骨铭心。 ...
    落雪小依阅读 18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