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分钟,先看图
第2分钟,图介绍
本书是美国著名的品牌营销专家马丁·林斯特龙的揭秘之作。
从自身亲自实践试图戒断品牌而功败垂成的经历拉开了本书的序幕。正如同医者无法自医,哪怕自己很清楚品牌商们的把戏,其中还有作者自己的杰作,然而他自己也并不能避免受这些把戏的影响。就像你发明创造了炸弹,并不表示炸弹就不会炸伤你自己。
我对书中的主要内容进行了重新的组合构建,与君分享。
第一部分 心理学的极致应用
以认知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等等心理学各分支的研究成果为理论应用基础,品牌商们乐此不疲的使用5种营销策略:
(1)情绪营销
利用对消费者情绪的唤醒来到营销的目的。最有效的3种情绪是:恐惧、希望、内疚。
恐惧:比如对健康的关注;对疾病的恐惧;对教育的焦虑
希望:信仰;心灵感悟;幸福;对未来的想象
内疚:提供弥补的机会,比如你没有花时间陪伴孩子,那么给孩子买一套乐高来弥补吧!
(2)性元素营销
利用人类的情欲本能。要不然广告怎么都是帅哥美女?
(3)同侪压力
人是群居动物,对比,比较,寻求认同和从众已经写在了我们的DNA中。品牌商们当然会利用这一点来让我们就范。
“谁谁谁都有这个,我也要有。”
听起来很耳熟吧?这就是同侪压力的威力。
(4)怀旧营销
这不仅利用了我们的记忆规律,当然也利用了时间的单向性。
回忆总是甜蜜的。过去的时光在记忆里始终更好。
60,70,80,90,都有各自时代的记忆。所以品牌商怎么可能放弃这个阵地。
(5)名人效应
人类除了从众,还喜欢模仿。喜欢别人帮我们做选择和做决定。
模仿是我们学习的本能。
而放弃自己思考接受他人推荐也是大脑高效运行的方式。我们总有更重要的信息要处理。不能每次都为买什么洗发水,到哪里吃饭,买什么牌子的鞋而死伤脑细胞啊!
听从一个靠谱的人的建议就好啦!所以品牌商给了我们一个“靠谱”的人。我们之所以认为他靠谱还得益于晕轮效应。一个人某方面的光环会被我们放大,甚至是无限的放大。我们会以为他在其他方面一样靠谱。而真相是,谁知道呢?
第二部分 无所不用其极的营销
从你还是母亲体内的一个细胞开始,品牌商就已经瞄准了你。你不是偶然喜欢去一个超市,也不是偶然爱上某个牌子的奶粉或是偶然喜欢吃什么水果。
你甚至不是偶然决定要买什么。
品牌商想尽一切办法在构建并增加你的品牌忠诚度。从你还是个细胞开始。
听起来让人很绝望是不是。
那你要做好准备,更会让你绝望的是:你的隐私的终结。
这就是大数据时代意义的最终体现:没有隐私。
你使用微信支付的每次消费,微博的每次位置点赞分享,美团的购买,淘宝的消费,导航的使用等等。
所有这些数据都会被卖给品牌商,通过对这些数据的挖掘分析。品牌商会有的放矢的制定特定的营销策略,推荐你感兴趣的产品。
难道你还以为你收到的商品推荐邮件,打开淘宝或是音乐软件的猜你喜欢都是偶然吗?
在高额回报的狂风暴雨之下,隐私早已被冲刷得一干二净。
第三部分 我们是自己的隐形说客
正如作者在本书开篇所引用的亲身经历一样。我们无法戒断品牌。
有些人甚至会演变为病态的品牌成瘾。
当然,大部分人还是在正常的范围内。
因为我们的大脑收到了使用品牌的奖赏,比如团体的认同,内心的喜悦,别人的爱慕等。
我们的大脑就会只想一直玩下去。
这就是品牌玩的游戏。
而我们,天生爱游戏。
人既然是群居动物就会有社交情感。这也是口碑的力量。
口碑就是品牌商利用我们自己成为它的说客。我们心甘情愿这样做是因为好的产品本身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社交值。每一个人的圈子都像一个生态系统。你当然希望自己在这个系统中处于食物链的顶端。
而在互联网时代,口碑更可以以一种炸裂的状态使一个品牌迅速崛起,当然,也极有可能迅速灭亡。
第3分钟,小总结
作者写这本书的初衷是为了帮助读者理解自己与品牌的复杂关系,希望能够指导我们,赋予我们力量,让我们在被操控或者摆脱操控时能有所意识。
然而无论是清醒地被洗脑还是迷茫的被洗脑,终究我们的生活是被品牌包围着的。
但是,正如有觉知的活着,或者,对自己内心毫无所察的活着,都是活着一样。你希望选择哪一种生活状态呢?
你来决定。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