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之意不在酒,美酒饮教微醉后——北宋“醉美”诗文品读

        北宋诗文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的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以欧阳修为领袖,北宋占了六家之多。他们的散文、诗词之作,继盛唐之后,缔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


          一、欧阳修: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是在宋代文坛最早开创一代文风的领袖人物。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常到滁州西南琅琊山酿泉畔的醉翁亭游乐,玩得尽兴时便同人们一起饮酒致醉,遂自称“醉翁”,并写下蜚声文坛的散文《醉翁亭记》: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醉翁亭记》描写了滁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滁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特别是作者在山林中与民一齐游赏宴饮的乐趣。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但却包含着比较复杂曲折的内容:一则暗示出一个封建地方长官能“与民同乐”的情怀;一则在寄情山水背后隐藏着难言的苦衷。正当四十岁的盛年却自号“醉翁”,而且经常出游,加上他那“饮少辄醉”、“颓然乎其间”的种种表现,都表明欧阳修是借山水之乐来排谴谪居生活的苦闷。作者醉在两处:一是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二是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充满了士大夫悠闲自适的情调,并从侧面显示了作者自己治理滁州的政绩。

        《醉翁亭记》写得格调清丽,如田园诗一般,淡雅而自然,婉转而流畅,读来极富诗情画意。特别是文中留下了千古名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此句描写了诗人纵情山水、恣意欢乐的游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诗人“醉翁”的心态,反映了诗人在逆境中清通旷达的胸怀和不以得失为意的心境。

        《醉翁亭记》被清代吴楚材、吴调侯选入《古文观止》,成为广为流传、脍炙人口的散文经典范文。

欧阳修《醉翁亭记》名句

            二、佛印和尚、苏东坡与王安石:

                            酒色财气皆为诗


        相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有一次到大相国寺探望好友林了元(即佛印和尚)。不巧,了元外出,住持和尚就请苏东坡在禅房休息,并特意端上了香茗美酒素肴款待。东坡就独自斟酌,不觉有些微醉,偶然一抬头,见粉墙上新题有了元的诗一首。其诗云:

          酒色财气四堵墙,人人都在里边藏。

          谁能跳出圈外头,不活百岁寿也长。

        东坡见诗写得颇有哲理,但觉得四大皆空,禅味太浓。既然人世间离不开酒色财气,是躲也躲不开的事,那为何不能来个因势利导,化害为利呢?问题的关键不就是掌握一个“度”吗。于是,就在了元题诗右侧题上《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其诗云:

          饮酒不醉是英豪,恋色不迷最为高。

          不义之财不可取,有气不生气自消。

        东坡题毕,把笔一掷,乘着醉意,就离开了禅房。

        翌日,宋神宗赵顼(xū)在王安石的陪同下,亦来到大相国寺休闲。宋神宗看了佛印与东坡的题诗,觉得饶有风趣。于是就笑着对王安石说:“爱卿,你何不和一首?”王安石应命,略一沉吟,即挥笔在佛印题诗左侧题上《亦和佛印禅师诗》一首。其诗云:

            无酒不成礼仪,无色路断人稀。

            无财民不奋发,无气国无生机。

        王安石真不愧为大政治家、大改革家,以诗人的慧眼,跳出了前人的窠臼,巧妙地将酒色财气与国家社稷、人民生计结合起来,给人们恐惧的酒色财气赋予了新的勃勃生机和喜庆色彩。


        三、苏东坡:把酒问青天,诗酒趁年华


        其一、苏东坡《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首词是中秋望月怀人之作,表达了苏轼对胞弟苏辙的无限思念。丙辰,是北宋神宗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当时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做太守的苏轼,已经与胞弟阔别七年有余,再加上自己仕途不顺、一再遭贬,时值中秋佳节便愈发思念。于是,苏轼一边赏月、一边喝酒,饮至“大醉”,遂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千古名词。词人运用形象的描绘手法,创造出一种皓月当空、亲人千里、孤高旷远的意境,表达了其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也表达了其在仕途失意时旷达超脱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

        从艺术特色上看,这首词构思独特,畦径独辟,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是公认的中秋诗词之佳作。全词以咏月为中心,展现了游仙“归去”与直舞“人间”、离欲与入世的矛盾和困惑。同时,词人表达了对人生长久、乐观和美好的愿望,意境清新,极富人生哲理和人情味。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把青天当做自己的朋友,把酒相问,显示了其豪放的性格和不凡的气魄。李白的《把酒问月》诗言:“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对比而言,李白这里的语气稍显舒缓,而苏轼因为是想飞往月宫,所以语气显得更关注、更迫切。“明月几时有?”这个问题好像是在追溯明月的起源、宇宙的起源;又好像是在惊叹造化的巧妙,可以从中感受到诗人对明月的赞美与向往。

        其二、苏东坡《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公元1074年(宋神宗熙宁七年)秋,苏轼由杭州移守密州(今山东诸城)。次年八月,他命人修葺城北旧台,并由其弟苏辙题名“超然”,取《老子》“虽有荣观,燕处超然”之义。公元1076年(熙宁九年)暮春,苏轼登超然台,眺望春色烟雨,触动乡思,写下了此作。这首豪迈与婉约相兼的词,通过春日景象和作者感情、神态的复杂变化,表达了词人豁达超脱的襟怀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的人生态度。

        词的上片写登台时所见暮春时节的郊外景色。首以春柳在春风中的姿态——“风细柳斜斜”,点明当时的季节特征:春已暮而未老。“试上”二句,直说登临远眺,而“半壕春水一城花”,在句中设对,以春水、春花,将眼前图景铺排开来。然后,以“烟雨暗千家”作结,居高临下,说烟雨笼罩着千家万户。于是,满城风光,尽收眼底。作者写景,注意色彩上的强烈对比作用,把春日里不同时空的色彩变幻,用明暗相衬的手法传神地传达了出来。

        下片写情,乃触景生情,与上片所写之景,关系紧密。“寒食后,酒醒却咨嗟”,进一步将登临的时间点明。寒食,在清明前二日,相传为纪念介子推,从这一天起,禁火三天;寒食过后,重新点火,称为“新火”。此处点明“寒食后”,一是说,寒食过后,可以另起“新火”;二是说,寒食过后,正是清明节,应当返乡扫墓。但是,此时却欲归而归不得。以上两句,词情荡漾,曲折有致,寄寓了作者对故国、故人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写作者为摆脱思乡之苦,借煮茶来作为对故国思念之情的自我排遣,既隐含着词人难以解脱的苦闷,又表达出词人解脱苦闷的自我心理调适。

        “诗酒趁年华”,进一步申明:必须超然物外,忘却尘世间一切,而抓紧时机,借诗酒以自娱。“年华”,指好时光,与开头所说“春未老”相应合。全词所写,紧紧围绕着“超然”二字,至此,进入了“超然”的最高境界。这一境界,便是苏轼在密州时期心境与词境的具体体现。

        这首词情由景发、情景交融。词中浑然一体的斜柳、楼台、春水、城花、烟雨等暮春景象,以及烧新火、试新茶的细节,细腻、生动的表现了作者细微而复杂的内心活动,表达了游子炽烈的思乡之情。将写异乡之景与抒思乡之情结合得如此天衣无缝,足见作者艺术功力之深。

        其三、苏东坡《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

          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

          夜阑风静縠纹平。

          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这首词作于神宗元丰五年,即苏东坡被贬黄州的第三年。全词风格清旷而飘逸,写作者深秋之夜在东坡雪堂开怀畅饮,醉后返归临皋住所的情景,表现了词人退避社会、厌弃世间的人生理想、生活态度和要求彻底解脱的出世意念。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在夜晚醉而复醒、醒而复醉之中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这开头两句,先一个“醒复醉”,再一个“仿佛”,就将词人纵饮的豪兴和醉眼朦胧的情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自然触发联想。下阕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不如干脆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其四、苏东坡《行香子·述怀》: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

        酒斟时、须满十分。

        浮名浮利,虚苦劳神。

        叹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

        且陶陶、乐尽天真。

        几时归去,作个闲人。

        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

        词意是:夜气清新,尘滓皆无,月光皎洁如银。值此良辰美景,把酒对月,须尽情享受。名利都如浮云变幻无常,徒然劳神费力。人的一生只不过像快马驰过缝隙,像击石迸出一闪即灭的火花,像在梦境中短暂的经历一样短暂。

        虽有满腹才学,却不被重用,无所施展。姑且借现实中的欢乐,忘掉人生的种种烦恼。何时能归隐田园,不为国事操劳,有琴可弹,有酒可饮,赏玩山水,就足够了。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高太后以哲宗年幼为名,临朝听政,司马光复相,因此苏东坡得到重用,被召回京任礼部郎中,不到半个月,又接连升起居舍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知制诰,知礼部贡举。司马光掌权以后,废除了新法,开始打压革新派,几乎将支持王安石变法的人全部外放,或者罢官。然而,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已经49岁的苏东坡不想再参与这些争斗,因此两面不讨好,所以再次请求外调,以龙图阁学士知杭州。这首《行香子 · 述怀》就是作于此间,末尾两句“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正是他此时此刻的心情。如前词所述,实际上自苏东坡被贬黄州以后,他将人生就已经看得通透。这首词抒写了苏东坡把酒对月之时的襟怀意绪,流露了人生苦短、知音难觅的感慨,表达了作者渴望摆脱世俗困扰的退隐、出世之意,乃苏词风格旷达之佳作。

        全词在抒情中插入议论。人生很短暂,能做得不多,回首一看,一切都是虚无,就像偶尔掠过墙缝的阳光、又像燧石取火闪过的火花,或者是黄粱一梦中一段不切实际的经历,都是稍纵即逝、无法真正拥有的。与其浪费生命去追求名利浮云,不如放下一切做个闲人,对一张琴、倒一壶酒、听溪水潺潺、看白云飘飘,享受当下的美好自在。这是作者历经生活的坎坷磨砺而发出的人生感悟,极富哲理。

        人生苦短,怀才不遇,建功无望,入仕之时亦生退隐之心,乃古代士子文人普遍遇到的人生困惑。于是有的沉沦花间,有的归隐避世,而苏轼乃豪放达观之人,“且陶陶、乐尽天真”,似乎忘掉了人生的烦恼。此词虽在一定程度上流露了词人的苦闷、消极情绪,但“且陶陶、乐尽天真”的主题,基调却是开朗明快的。而词中语言之畅达、音韵之和谐,正好与这一基调契合,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地融合。


        四、臧余庆:橘里风烟好,壶中日月长


        臧余庆:《南歌子·橘里风烟好》

        橘里风烟好,壶中日月长。

        松身鹤发自安强。

        应有老人呈瑞、动光芒。

       

        酒饮无边酒,香烧不断香。

        从今乞与醉为乡。

        更醉百年三万、六千场。

        臧余庆词《南歌子》,通过描绘橘园中的美丽景色和宁静的田园生活,表达了一种对自然和乡村生活的向往和赞美。

        此诗首句“橘里风烟好”,是说橘园里风景优美,乡村中的时光悠长。壶中日月之长,而壶者微小容量,日月者辽阔天宇,于此可见余庆之心思万千,妙绝天人。次句“松身鹤发自安强”,松者志操高远,鹤者形神兼备,而自安强者则意味着其容颜威仪老成庄重。再观“应有老人呈瑞、动光芒”,“呈瑞”可理解为老人有祥瑞之徵兆,彰显其德行卓越;“动光芒”则意表其才情洋溢,熠熠生辉。此一句之豪情,句句嘹亮,令人神驰矣!继观“酒饮无边酒,香烧不断香”,其酒意爽人,醇香微醇入口,殷浩乐酣,不思虚劳之事。香烧之意,似乎温馨之香初升,正衬托酒与心之乐事,而人之愉悦尽在其中矣。而“从今乞与醉为乡”,言此处以乞求醉意为家乡,以酒为伴侣矣。再曰“更醉百年三万、六千场”,此境地着实意味酒醉欢娱无限,百年一往无前,乃欲饮尽醉人之岁月,方为己乐也。

        臧余庆之《南歌子》,字句文丽,行文流畅,古拙而不失儒雅。抚其文字,如置酒览古,犹如味觉领略甘美之珍馐,闻其香气如沁人心脾矣。

宋臧余庆《南歌子》


            五、邵雍:美酒饮教微醉后,

                          好花看到半开时


        邵雍:《安乐窝中吟》:

        安乐窝中三月期,老来才会惜芳菲。

        自知一赏有分付,谁让黄金无孑遗。

        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

        这般意思难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

        邵雍(1011年12月—1077年7月),字尧夫,谥号康节,自号安乐先生、伊川翁,后人称百源先生。北宋著名理学家、易学家、诗人,有内圣外王之誉。与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并称“北宋五子”。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在晚年对生活的领悟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诗中的“安乐窝中”象征着舒适和安逸的生活环境,而“三月期”则代表着岁月的流逝。作者认识到年老之时才懂得珍惜,传达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生活的反思。他理解到财富和享受都有其限度,不必追求过多的物质财富,而是应该在有限的时间里享受生活的美好瞬间。

        诗中的“美酒”和“好花”都是生活中的享受,通过饮酒和欣赏花朵,作者尽情感受生活的美好。然而,他也感叹这样的情感和境界无法完全言说清楚,难以用语言来准确表达,只怕世人无法理解他的心境。这种无法言说的感受和境界,正是诗中所表达的一种超越语言的美感,通过这样的表达方式,深化了诗词的意境。“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意思是好酒饮到似醉非醉的时候,就要停止,美丽的花要在半开时去欣赏。是说凡事都有个限度,以不超过限度为好,超过了限度,就走向了反面。邵雍《年老逢春》诗曰: “年老逢春春莫疑,老年才会惜芳菲。自知一赏有分付,谁让万金无孑遗。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这般意思谁名状,只恐人间都未知。” (《伊川击壤集》一一卷80页) 清赵翼 《欧北诗话·卷一一》将“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两句诗列入 “诗人佳句” 之中。美酒饮至微醺,好花看到半开,留一份清醒,余一份期待,在诗人眼里,才是人生最佳之享受,更是人生最高之境界。遗憾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当下,我们从养生的角度,可将此“美酒饮教微醉后,好花看到半开时”化用为:“美酒饮至微微醉,小觉睡到自然醒。”

宋邵雍:酒饮微醉,花看半开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