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对学习的抗拒情绪会通过各种行为传递给你:一反常态的字迹潦草,批评教育也无果;做作业时眉头紧锁,上课也神思游离,一副“学无可恋”的样子……这些问题绝大多数来源于“受困情绪”的影响,需要我们去帮他们“解套”了。
一次我安排了课堂练笔《家乡的 》,同学们都奋笔疾书,只有小超同学皱着眉头一字未写,我在巡视的时候问他为什么不写,他说:“我不知道家乡有什么景物,妈妈从来不带我出去看。”我听出他话里有气,就不勉强他写。
联想到他这学期来作业潦草,多次批评或被要求重写都不见效,于是我跟他妈妈打电话询问了家里的表现,妈妈告诉我他在家根本不听妈妈的话了,而且还表示出不想来上学的念头。
“厌学情绪?这可不是小问题了。”我心里咯噔一下,看来妈妈没把孩子的话当做一回事,还在学习上继续严格要求。我决定先跟孩子好好谈谈,然后把谈话的结果反馈给妈妈,再做调整。
王:小超,你对自己开学20多天的表现满意吗?
超(非常直接地摇摇头):不满意。
王:哦,你对自己哪方面不满意。
超:作业潦草。(一语中的)
王:我记得你上学期作业书写很认真,写得也很漂亮,这学期是怎么啦?
超:作业太多,怕做不完,就潦草了。
王:哦,那你觉得哪个作业最困扰你,最费时间。
超:背诵。
王:以前你可是咱们班背诵最快的一个啊,这学期的背诵很难吗?
超:是的,以前背诵很简单,这学期背《孟子》,总是背不出来。
王:还有其他作业困扰你吗?
超:就是背诵,我一边做作业一边想着还要背《孟子》,作业就写得很快了。
王:王老师原本让你们背诵《孟子》想让你们多积累一些经典佳作,但现在如果影响了你的心情和作业质量,那就是负能量了。这样,老师允许你如果作业晚了可以不背,或者第二天再背,再没时间读几遍也是可以的。
超:那不好,别人背过了,我没背,比别人少学了,就要落后的。
王:老师听出来了。小超也是爱学习的,只是做作业的时候一边挂碍着背诵作业,书写就潦草了。心里不喜欢背诵作业,但是又怕落后于别人,心里很矛盾。
超(立刻点点头):是的。
王:你自己有没有解决矛盾的办法。
超:我做作业时不想背诵的事,把字写端庄,速度快一点。
王:很好。另外老师建议你可以允许自己背不出,或延时背。这样心里就不会有焦虑了。你如果实在不放心,可以让爸爸妈妈在作业记录本上给老师留言,我就知道了。
超:好的,谢谢老师。(看上去心情轻松多了)
沟通技巧里有个“区分技巧”,就是通过孩子的语言和行为了解他心里的想法,然后提取正向的价值观予以植入。孩子的行为可能不会立竿见影地改正,但能帮助他疏通“受困情绪”,帮助他看到自己的抗拒不是来自于作业,而是内心的挂碍导致的焦虑。使这种焦虑的情绪不至于积压太多,即使疏通,种下信念的种子,慢慢地改变他的认知和行为。
生活中,我们家长和老师往往只关注孩子抗拒学习的行为,很容易因为孩子不被我们接受的行为而困扰,给出批评指责,却忽视了孩子的抗拒行为不是一个简单的逃避行为,而是一系列的想法情绪和行动,这些东西连在一起才会形成“厌学行为”。所以,我们如果能读懂孩子的情绪“密码”,通过聆听、发问、同理、共情,帮助孩子释放负面情绪,调整心态,孩子自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重启奋发向上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