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形态的争端,在国际交往中只是互相争取各自利益的一个工具。
>换言之,只要不妨害共同对付苏联威胁的需要,各方都可使用任何意识形态口号来满足自己国内的需要。意识形态将沦为国内管理工具,而与外交政策分家了。当然,意识形态之间的停战只有在目标不相悖的时候才有可能。
基辛格在与中国这些伟人相会时,正直青年,在与他们相会时,是有与传奇人物相遇时的恐慌,敬畏以及崇拜之情的。
>毛泽东是从奥林匹亚山巅俯视谈话对象,好像面对正在考试的研究生,考察他们的哲学见解恰当与否。周恩来谈话轻松、优雅,充满儒家圣人般的智慧。邓小平会打断讨论,直奔主题,视离题寒暄为浪费时间。
这种表演有时候太过了,真想让他家孩子劝劝他爹,这是外交场合,不是联欢会
>他为自己的外语天赋和西方音乐知识感到自豪,时常为此兴高采烈。接见非华人来访者时,为了强调一个论点,他讲话中经常夹杂着英语、俄语甚至罗马尼亚词句,时而不经意间在大量中国古典成语与美国俗语间转换,如It takes two to tango(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场合允许,他可能会放声高歌来调节气氛,或者强调同志之间的友情。
点评
认为好看
花了几天时间看完了这本书。推荐!作者可以称之为近代中美关系的活化石了。历经中国数代领导人,并深入了解他们与他们进行频繁的各种国事交流。
作者在写这本书前查阅大量的历史资料,对中国历史、国情、民俗、习性进行了深入了解。对他所接触的中国领导人的性格特征也以自身的经验予以评价。可能作者曾是文学专业出身,在文章的结构及叙述中,非常成功,没有使人感觉叙述历史事件的单调乏味,特别是在看到世界舞台上的几大国家博弈,非常吸引人。
对于中国人可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自己及历史,对于外国人,可以通过这本书,撩开中国这个古老东方国家神秘的面纱。值得一看的一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