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6个月开始,我们家人就开始带着孩子亲子阅读,从最初的手偶书《小熊泰迪》、触摸书《小鸡球球》、机关术《冰冰和波波》还有之后的洞洞书、翻翻书,还有《歪歪兔》系列图书等等,这三年多来我们也和孩子看了有将近百本的童书、绘本。曾有人说我是鸡娃,孩子姥姥也曾在最初的时候说过“买这么多书干啥,家里都摆不下了,以后不许买了啊,或者少买一点儿。”等等。但说实话,现在的我也从最初的不甘落后逐渐转变为现在的耐心积累。孩子确实积累了一些名词、一些表达方式,但更为宝贵的是我积累了大量的有效的和孩子的沟通货币。
怀孕时我就读过《用孩子的逻辑解决孩子的问题》一书,也曾把《怎么说孩子才会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搬回家,但说实话我并不确定我能在实际带娃中应对自如。果然,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在和孩子的日常交流中也曾威胁过、交换过、吼叫过、大哭过甚至打过。但随着孩子的长大和读书的增多,当我和孩子面对具体的问题时,我试着用故事里的人物来描述,孩子变得更好理解时,我突然觉得我们读的所有的书都是我们和孩子之间积累有效的“沟通货币”啊。
前几天晚上,为了培养孩子收拾玩具,保持整洁的习惯,我以她要买新玩具为契机,跟她约定“咱们家已经有很多玩具了,乱七八发的,都放不下了。从今天起,暖心宝贝只要能连续七天做到睡觉前收拾玩具,妈妈就知道你具备收拾玩具、保持整洁的能力,到时候妈妈就会给你买新玩具了”。接着着我继续执行“可视化”,拿出挂历,在七个格子上画上小草,告诉孩子,“你每收拾一次妈妈就在小草上画上一朵小红花,当连续积累了七朵小红花,我们就能买玩具了。”
我自说自话,沉迷在自己的“语言艺术”和“行为艺术”里沾沾自喜,可孩子却不买账。她先是沉浸在不能立刻买玩具的不开心里,懒洋洋的和我一起收拾玩具,又嫌收拾玩具太累了,浑身无精打采,边收拾边摔打,每一个行为都在触动我暴走的神经。我默默的收拾,告诉她你再不动手都让妈妈收拾完了,可就不能的校红花了。刻意加快收拾的速度,并在孩子摔摔打打的收拾几次后干脆制止孩子参与收拾的过程。之后,孩子情理之中的大哭了起来。一边哭一遍喊“我要买玩具,我真的想买玩具……”起初,我只是一味的强调“我不是不给你买玩具,只是你要让妈妈知道你有收拾好玩具的能力妈妈才会给你买”。可是我越说她哭的越凶。无奈我只能保持沉默,继续收拾,直到我灵机一动说到:“妈妈知道你现在很伤心,还记得我们看过的《小飞的鱼》那本书吗?你现在就像小飞一样,他想养鱼但是爸爸妈妈不同意,他很难过,现在你和他一样难过对吗。可是你想想,最后妈妈爸爸为什又同意了呢?因为小飞很好的照顾了“新鲜”(书中鱼的名字),又为了让“新鲜”快乐而选择让“新鲜”重回自然,妈妈知道他具备了照顾小鱼的能力就允许他养鱼并为他置办了水族箱。”就这样说了两遍,孩子哭着跟我说“我想和妈妈一起收拾玩具”。之后我们一起开心的收拾了玩具,画了小红花。
专家说不能吼孩子、不打大孩子。又说在说教下长大的孩子大多爱犟嘴。我觉得专家说的都对,但真遇到事儿了,怎么有效的解决,这就要靠我们日常生活的积累了,而亲子阅读是目前我个人觉得最有效的积累“沟通货币”的方式。在此给大家推荐一套《歪歪兔》系列儿童绘本,里面有很多贴近生活的故事规范孩子的言行,方便我们将书中的内容带入到生活中。与君共勉:说点儿孩子听得懂,感受得到,我想我们的孩子大抵都是能接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