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抨击“心灵鸡汤”的文章频生,大家纷纷谴责鸡汤文,嘲笑那些看鸡汤文的人,文中微露几许讥讽轻蔑之色。
这样的话似曾相识。我在大二第一节现代文学课上,也听老师这么嘲讽过,当时觉得哇塞老师好帅哦我第一次听见这么鲜明辛辣的批判——但是昨天,我在看“伟大的安妮”与诸多段子手公司的一段爆料的时候,看到了一句话。记不清是谁说的,大体意思是:
“人们嘲笑鸡汤,实际上却只不过是从一个业界到了另一个业界,换汤不换药。”
鲁迅在《真假知识阶级》中曾提到,假知识阶级与真知识阶级的区别之一在于,假知识阶级是会随着某个观点或者某种潮流,而改变自己理论的朝向(立场)。显然,我不是一个真知识阶级,因为我在看到那句话的时候,突然开始思考老师的那一段话是否正确。
喜欢鸡汤的人错了吗?我们一味地嘲讽鸡汤,但是我们是否真的脱离了鸡汤?
要搞清楚这些,首先要弄明白我们对于鸡汤的定义是什么。
(在家没有图书馆,只能从网上搜它的定义了。)
百度百科上说:
“心灵鸡汤,就是‘充满知识、智慧和感情的话语’,柔软、温暖,充满正能量,可以做‘阅读快餐’,疗效直逼‘打鸡血’……”
词条下面还有这样的记载:
“2014年4月,网络刮起一阵‘反心灵鸡汤’旋风。”
这场旋风是一年前刮起来的,并且持续不断地发展,这个观点延续到了许多知识青年中间,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开始抵制鸡汤。
在这里,我把鸡汤简单地解释为那些,或者是真实的或者是瞎编的一些励志治愈带有“人生小哲理”的故事。有爱情的,亲情的,事业的等等,不一而足。
那么,人们为什么讨厌鸡汤?
第一种人说,鸡汤喝多了,已经喝腻了。
第二种人说,鸡汤里的东西说的太恶心了,以前我还相信,长大后觉得特别非主流。
第三种人说,这个社会根本没有那么简单,没有那么美好,鸡汤都是骗小孩子的。
第四种人说,我只是因为想标榜自己的特立独行,反对大多数人喜欢的东西。
接下来说一点我的一己之见。
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有些类似,都是浸淫久了突然“醒悟”,这样的人往往会从一种鸡汤跨越到另一种鸡汤却浑然不自知。说到这里对号入座的人千万别急着反驳,你好好想想你所感动的喜欢的情感类文章里是不是有鸡汤的成分,只不过伪装成了鸭汤而已。
第三种人在反对鸡汤的人中占多数。他们认为鸡汤是麻醉剂,是逃避生活的方式,塑造的是乌托邦,胡编乱造。而第四种人属于思想叛逆青春期,不提。
我是第五种人,既不讨厌,也不喜欢。这里只说我不讨厌的理由。
“鸡汤”的主题,是治愈和励志。而人类,生来就是喜欢朝温暖和“正能量”靠近的动物,这是人的天性。反“鸡汤”,是不是反人类天性的?
百度百科中有归纳鸡汤的受众群体,中小学生,为人母的中年妇女等。至于理由,我没有研究,并无赘述。鸡汤之所以经久不衰,是因为它仍然被人们迫切地需要着。许多生活稳定的和生活面临压力的人,都需要鸡汤。一方面生活稳定的人需要“哲学”来充实他平淡的生活,一方面生活面临压力的人需要“励志”“正能量”来支持自己在困境中继续走下去。
对于第三种人,也就是认为鸡汤是麻醉剂的群体,我想说如果适量饮用非假冒伪劣的鸡汤的话,鸡汤对于大多数人而言,也许是个好东西。先不要急着骂我,你再看看你身边是不是充斥着“鸭汤”,你有时候用来鼓励和感动自己的话语,难道就不属于鸡汤的一部分吗?而你此时就浸淫在“鸭汤”中,虽然把鸡汤骂的痛快淋漓,却浑然不知已身陷其中。
P.S:我想大家嘲讽的主体应该是那些随便拣点石头就去炖鸡汤的人吧。若是你遇上了好的鸡汤,呷一口无妨;遇到假冒的,就一笑而过吧。当然这是后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