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初四,一家人出发去香港。一大早6点起来赶春运,到了深圳又转地铁。人太多了,为了安全,我和孩子爸爸一人带一个,我牵弟弟,孩子爸牵哥哥。在坐地铁的时候,孩子吵闹把脚放坐座位上,我提醒他们安静遵守规则,不能影响到别人。弟弟听了照做了,哥哥却一路唱反调,甚至轻轻拿手动我下。
对比,我当时的感觉是感觉很心烦,有种升级到被挑战的感觉,但第一感觉是烦躁,恼怒。
我的回应是:不断提醒他,坐地铁需要注意什么。到后面升级到,等下下地铁看我怎么收拾你。
孩子的回应是:在提醒下暂停片段,但马上回复滋扰行为。甚至变本加厉,觉得妈妈生气了他赢了。
我的初步判断是:通过对应“错误目的表”查找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认为孩子的行为背后是在于挑战权力的错误目标,这是基于一种“无论如何,你制服不了我”的信念。
当下在地铁上我压制了自己内心的怒火,下了地铁以后,什么都不说,把哥哥从座位上拉下来,下了地铁以后,明确告诉他我很生气,希望等他懂得尊重我了再交流。
但是一天的各种滋扰行为仍然没有间断,车程劳顿加上孩子的挑战让我觉得非常疲惫。到了晚上,哥哥各种不配合。我直接把他拉到了房间。说:妈妈现在需要你一个拥抱。
这时候,哥哥哭了。说今天一整天妈妈都没有牵他。我这才恍然大悟,所有的升级挑战都源于他在寻求过度关注。这是基于一种“唯有得到关注或特殊服务时,我才有归属感”的信念。而我因为没有解码到孩子内心的真实需求,因此解决方案就变得无效或者只是暂时有效。
我拥抱了哥哥,道歉我没有关注到他的需要,答应他晚上出去轮到我牵着哥哥,这是属于我们的特殊时光。
哭了一会,委屈消散了,我们重新连接上了。
因为时间关系,没来及继续和孩子探讨下当然的感受并且一起找一个解决的方案,我想我明天得补上。
总结:
“错误目的表”是正面管教创始人基于对阿德勒理论的发展,所总结出的对孩子可能出现的“不良行为”的解读,并且通过让家长从了解和分析自己的感受、想要采取的行动以及孩子的后续反应出发,去对应孩子可能存在的错误目的,从而读懂孩子行为背后的信念,并“解码”他们的真实需求,最终找到真正有效的解决办法:寻求过度关注---寻求权力之争——报复——自暴自弃,是孩子在归属感或价值感匮乏状态下,行为偏差度越来越高的体现,也提示家长需要给予的重视度需要提高。
用正面管教的错误目的表格帮助你理解错误行为背后的密码。
1.看错误目的表。
2.确定你当时对这种行为的感受,你的反应,你的学生如何回应你,在第一栏找到目的。
3.你会在第5栏看到孩子的信念在第6栏看到解码。
4.选择正面管教的工具来鼓励学生改变其行为。
如果在出现行为问题的当时,无法给予孩子鼓励或孩子无法接受鼓励,那么在冷静期之后,立即给予孩子鼓励是相当重要的。而且,要记住,不论是权力之争还是报复循环,都需要两个人。也许我们应该审一下自己的错误目的,努力将其变成更具鼓励性的态度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