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纪录片并不多的我,在一口气看完这一部纪录片之后,开始不淡定了,因为真的收获了良多的感动。
纪录片是以真实生活为创作素材,以真人真事为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的,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
相信大家或多或少的都看过BBC拍摄的一些纪录大片,堪称每轮灭火,每一帧镜头都可以当电脑桌面的那种。
例如堪称BBC神作的《蓝色星球2》。↓
再不济也一定或多或少的看过《舌尖上的中国》这类纪录片吧?
虽然都是在拍食物,同时更是从侧门展现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专业的团队和强大的后期,让整个纪录片呈现在观众眼前的时候无疑是一场视觉盛宴。
但是我今天偏偏不讲这些大片。
我给大家推荐的是一个暂时还不火但是即将大火的非专业纪录片——《寻找手艺》。
看惯了大片的我们,眼睛已经变得很挑剔了,我们总喜欢看美的、震撼视网膜的东西。
但是直到看完了这部纪录片,我才知道,原来最朴实最真切的东西更能抨击你的心灵。
是的,这部纪录片从专业的角度来说可谓是粗糙又拙劣的,我作为一个很少看纪录片的门外汉,也知道他们几个大老粗拍的真的一点儿美感也无。
但是它吸引我的也就偏偏是摄影师毫无修饰和文采的旁白,以及他们镜头下的那一双双神奇的手。
何谓手艺人?
以手工技能为业的人。
说白了其实就是靠双手吃饭的人。
有的人靠脑子吃饭,有的人靠爹妈吃饭,有的人靠脸吃饭,而这些人靠自己的双手吃饭,这才是技术含量最高、最难吃饭的。
术业有专攻,当你专注的重复一件事10000小时以上你就能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
木匠不停的伐木、雕刻。
泥瓦匠不停的玩泥巴、做胚。
银匠不停的敲打。
画工不停的画画。
工业革命之后社会飞速发展,很多手工制作的东西都被机器代替,很多人失了业,很多手艺失了传。
这是非常让人痛心疾首的一件事。
因为我们的子子孙孙们以后大概只能通过屏幕来看这些手工制品了,未来世界还有什么工作需要动手呢?
言归正传,我们说回到这部片子。
目前总共有五集,每集不到一个小时。
每一位手艺人没有刻意去渲染煽情的故事,没有华丽的包装,他们就是最真实最平凡的普通人,在做着一件每天重复无数遍的事,赚着一张张来的并不快的毛爷爷。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的
结着愁怨的姑娘。”
儿时第一次读到《雨巷》这首诗的时候我就渴望有一把油纸伞,当那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所以我才在第三集里看到傣族老爷爷坎温做油纸伞的过程的时候竟然有种血脉喷张的感觉。
他今年80多岁,而他之后,再没有人会做油纸伞,悲从中来。
自古有多少手艺淹没在了历史的洪流里,又即将有多少又要消失呢?
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好,这些即将失传的手艺也好,是否引起社会和政府的广泛关注之后就能消失的慢一些呢?
这位白胡子老爷爷,系一个普通的新疆牧羊人,谁又能看出这样一个饱经风霜的老人真实年龄只有64岁?
他会制作多种几近失传的乐器:巴拉曼、热瓦普......
边演奏边还唱着并不比专业歌者逊色的歌曲,浑厚而悠扬。
我喜欢他微卷的白胡须,为他弹奏的新疆古老乐器而沉醉,那真真实实的皱纹,是岁月的洗礼,是时光刻画在他脸上的美丽符号。
很多大师级别的人物正是这些普通人,他们画得画不见得比大画家们差,但是他们就仿佛是一颗颗的树,正是因为这一颗颗的不同的树,才构成了整个完整的森林。
一门门不同的手艺也是一门门五彩斑斓的艺术,在当今这个社会,培养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是很重要的一件事。
随着科学文化的发展,文盲已经越来越少了,但是美盲却越来越多。
很多人不懂美,不懂得欣赏美。
真正的美不只是视觉上的一种冲击,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激荡。
这个颜值颇高的少年今年21,13岁开始刻经,至今已有8个年头。
他面对镜头毫不胆怯,也不好奇,就是不紧不慢的一刀一刀挖着那块木头。
当导演问他为何不刻快一点,这样就能赚更多的钱,少年急了,他操着一口蹩脚的普通话反复强调不是的不是的,不能这样。
在他那清澈的的眼睛里我们看到的是坚定的信仰和对信仰的敬畏。
他说如果不好好刻的话,死后良心会不安的。
就是在这样一个地方,我们才能看到如少年般的匠人,淳朴的民风,坚定的信仰,造就了他们由心而刻的手艺。
人还是应该有信仰的,因为有了信仰,你内心才会敬畏,才会向上和向善。
当我看完这部片子,我由衷的向各位手艺人致敬,你们的手是最美的手,你们专注的深情比小鲜肉小花旦的侧脸还好看,你们的笑,是最美的笑。还有你们的眼神,是最清澈的眼神。
当你喝惯了可乐、咖啡、啤酒、浓茶,突然给你一杯白开水,你可能会不习惯,或者拒绝。但是,当你一旦接受,你会发现,它才是你最需要的。
这就是为何我一定要强推这部纪录片的原因。
浮躁的我们,是时候静下心来好好的感受一下别人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时候的恬静了。
看完之后欢迎来和我分享你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