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前一天,马老师剧透了本期主题“内在关系模式与今天的我”,正好应和了最近的低迷状态与对自己的思索。
引出每个人对内在关系模式思索的是两个经典案例,通过马老师对两个案例的分析,大家对“内在关系模式”是什么有了清晰的认识。第二个梦的案例让我想起了之前很长一段时间我的梦里不是我喜欢对方但对方不喜欢我,就是对方喜欢我但我不喜欢对方,再就是自己不被人注意、不被人喜欢的场景。可见,曾经的我有多认为自己不讨人喜欢,有多认为自己无法得到我喜欢的人认同,这样灰色的梦境伴随了我许多年。想到当年接受母亲力荐的老公时,正是因为被老公眼睛里对我真挚的喜欢打动了,“被人认真喜欢”的感觉对当年卑微的我简直就如罂粟一般让人欲罢不能。

听着龙儿对自己内在模式的分析,哭诉着自己觉得不被家人爱但又知道家人对自己好的时候,我动容了,曾经的我也是这般纠结痛苦,对母亲又爱又恨。当马老师问到和父亲的关系时,酸楚的泪涌上心头,记忆把我拉回小时候母亲不舍得我做家务却对我的长相和性格挑剔不满的时候;还有父亲只闷头干活,隔离我的感受,高考失利都不耐烦我哭的样子。自小,不知道情绪该何处安放,只会隐忍憋屈,直到泛化到社交恐惧仍不自知。生的本能让我找到心理学这个出口和救命的绳索,幸好,还有心理学。

回到课堂马老师的问题,我的“内在关系模式”渐渐清晰地呈现为“我认为百分百真实的我是不会有人接纳的”。这来自我对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感觉上,面对父母,我习惯了乖巧懂事,隐藏自己的需要,害怕任性会让我失去父母的爱,害怕做错事会无处可去。马老师的一句话“正因为没有人做百分百真实的自己会被接受,才需要礼仪。”让我平静了下来:我一直都活在一个错误的前提下吗?归根结底还是自己不接受百分百的自己,功课还是得从自己做起,兜兜转转,又是自己,还是自己,也只有自己。
“我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子?”
“我把他(她)当成了谁?”
“这和我以前有什么相像的地方?”马老师的三连问,让我对近期的低迷有了答案:
我最近的低迷来自我的意志无法得到体现;
我把他当成了早年我的母亲;
这和早年我委曲求全,任母亲践踏我的边界,没有空间做自己的情况很相似,不平等、不被尊重、不被重视的感觉把我瞬间拉回了当年糟糕的感觉当中,身体不自觉用麻木来隔离这份无比熟悉的糟糕感,而低迷是保护我不再次坠入深渊的屏障。
笔至此,不禁深深呼出一口气。活着,虽然有时感觉很糟糕,但糟糕之后的幸福和平静也很让人沉醉。

马老师回复:
内在关系模式沉淀成一种不好的感觉在戕害着我们自己,不幸的是我们不自知,任由自己被那种不好的感觉支配甚至践踏。梳理自己的内在关系模式,认领回自己,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我们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那种身心自由的境界太美妙了,所以才值得我们追求。在这个意义上,心理学的学习其实是首先让我们自己理解自己的人性,进而接纳自己、悦纳他人。从最终目的上,心理学的学习其实就是修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