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人间是剧场》
著者:宗萨蒋扬钦哲仁波切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图文:锦璱(简书首发)
本宫须要坦言,这本书断断续续看过几次,总觉心有牵绊,即使再次重看,依旧只能作些浅薄的猜想,算不得参透,若这种分享会被视作口业,情愿坠无间地狱,以不断磨炼,证无上菩提。
《人间是剧场》里面蕴含了好些晦涩难懂的佛教术语,关于佛法的诸多描述,更是颠覆了趋于传统的宗教定义。抽丝剥茧后看到得也只是什么都没有,亦如一颗被层层剥皮后的洋葱,一无所剩。
在谈到《金刚经》时,钦哲仁波切提及了中国道家最具代表的哲学思想《道德经》。其实无论向佛还是问道,都能从中洞见“什么都不做”的禅定智慧,必须明白的是这种大智慧来自虔诚心的修行,可对世人而言,相当困难,也很难拥有。
就拿本宫来说,从2008年皈依禅宗,到今年刚好十年。十年生死两茫茫,这绝对是一条明心见性的路,于世人看来很苦,但对自己来说,真是无上幸福!
禅也好,道也罢,所感所悟,终究是自得其乐。内在灵魂更像是从魏晋南北朝穿越而来,用一种格格不入的隐士情怀重拾先秦遗风,体会诸子百家文化精髓。
红尘历练百千磨,千刀万剐始成佛。众生皆是佛子,我身即是佛身,只是世人从不肯相信自己。
充满善念的宗教能让人遇见真理与幸福,但关键在于,如何将他信变作自信,而非盲目的迷信。
这世间少有尊重、爱惜,多数只是做作、伪善。即使是选择皈依的佛教徒,也只能说在形式上入了佛法之门,算不上真正的修行者,于己而言也不例外。
念了一句阿弥陀佛,就想求一生平安,现世富贵。做了一件好事,就觉得功德无量,可登净土。一味说着自以为无比殊胜的劝世良言,却毫无半点同理心,高高在上。试问这又怎会是菩萨所为?
千万不要把佛视作受世人供奉的一尊金像,鲜花簇拥,法香缭绕,若真这么认定,也就陷入着相。
故而,钦哲仁波切谈到“不着相”的法门,便是“出离”。亦如我们看电影时,即使在一瞬间很投入,曲终人散,也能很快恢复平常。然而回归到现实生活,即使有幸修持佛法,明知道“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依旧会为情所困,为俗事所扰,沉醉其中,不得解脱。
佛之法门千千万,能度世人皆真言。佛法广大,浩瀚如海,所呈现的智慧更是无穷尽。须要重点强调下,这里的智慧是般若大智慧,绝非世俗的小聪明,更不能仅凭伦理道德所推断出来的宗教定义来做简单理解,因为这些智慧并不等同于伦理道德,虽然佛教徒也很重视道德,但般若大智慧优先。
众生安好,各自安好,这便是晴天!修行到最后终究是在伏心魔,见真性。若当下修得还不够,那就继续磨炼吧!无需纠结,只是随缘!
最后说下藏传佛教六道轮回图。时间究竟是什么?是可耻的小偷?是霸道的独裁者?还是学识渊博的上师?你把它看作什么,它便是什么。
无论是上三道(天道、阿修罗道、人道),还是下三道(地狱道、恶鬼道、畜生道),众生皆苦,谁都不好过。六道最好的繁华并非顺利就能企及,最惨的痛苦也非实际存在。
然而人们总是习惯用偏执的眼光去看待前世、今生、来世,若能认清一个真相,连时空都是妄想,那眼前存在的一切不过是盗梦空间而已。
六道的体验感决定了每个人所处的位置,或一瞬,或一天,或一生,都能全然体会到。
无需执着于轮回,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现已痛苦不堪,就算有来世,又怎会好过?
十二缘起(指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等十二支)组成了一个巨大的生命之轮,被时间这只怪兽左右前行,一瞬间便到末了,世人还来不及体会深藏其间的循序渐进,就要尘归尘,土归土。
贪图天道的安逸享乐,必会生出自负傲慢。好强争胜的阿修罗道终会落入嫉妒陷阱。人道虽有选择,却总是欲求不满,不懂知足。地狱道的嗔恨,饿鬼道的执恋,畜生道的无明过滤,都是在自己吓自己。
天堂不见得就好,地狱不见得就坏。别忘了,在地狱扮演指引者的文殊师利菩萨,正是大智慧的化身。
于己看来,世间一切,亦如VR游戏般存在,太真实的体验感,让人忘乎所以,不知觉醒。
在这个光怪离奇的梦里,你可以成为任何一个人,至于是否有在做自己,你的心比你更清楚。
黄粱一梦空欢喜,试问几人能出离?
繁华落尽归士隐,拂手莲开向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