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年,是过年时亲朋之间相互拜访的习俗,从过去的面对面拜年,到现在的视频拜年,拜年也在随着社会的进步在不断改变着。
小时候,爷爷奶奶还健在,初一早晨,在天还很黑的时候,我们在爹娘的轻声呼唤声中快速起床,都轻轻地走路,低低地说话。新年第一天的早晨,乡村里有比着早起的习俗,谁家起的早、吃饭早就预示着一年都会超越其他人家。所以有些人家早早的就起床吃完饭等着去拜年。我家孩子多,爹娘一般都不去和人家抢早,但也会在爷爷奶奶的催促下早早起床。这一天,孩子们都会乖乖的听话,既不大声说话,也不打闹玩笑,而且做哥姐的也会约束着弟弟妹妹。爹娘早早就嘱咐好了,新年第一天,不能大声喧哗,叫起床时赶紧起来。孩子们也只管坐好了等着吃饭,不用去摆桌子、端碗。等到饺子上桌了,便开始了磕头拜年,爹娘给爷爷奶奶磕头,哥哥弟弟分别给爷爷奶奶、爹娘磕头,爷爷奶奶一边说着“别磕了,再磕就老了”,一边又等着后辈去磕头。而作为女娃的我们则少了这个仪式(爷爷奶奶说到我们以后嫁人了回娘家就需要磕头了。我不知道这是不是老一辈人都喜欢男娃不喜欢女娃的原因之一?男娃从小就给他们磕头,而女娃则少给他们磕好多年的头,当然这只是我的猜想罢了)。等孙辈磕头时,爷爷奶奶便会在口袋里掏出事先备好的红包给他们,当然也分给我们一点(重男轻女的爷爷总会多给哥哥弟弟钱,在以后他们的玩耍中便会说漏了嘴。)磕头拜完年后才开始吃饺子,等吃完了饭便会有爹娘领着哥哥弟弟去比较近门的爷爷奶奶、叔伯家去拜年,然后这些近亲的兄弟们便组团一起去村里给乡亲拜年。女孩子是不用跟着去的,这种习俗从小就是对女孩的一种歧视,没男娃的家庭会不惧罚款的超生下去,直到有男娃才罢休,这和重男轻女的习俗是有很大关系的。
初一的拜年只是村子里的相互走动,而亲戚之间的拜年是从初二开始的。你来我往,走姑家、姨家、姐家、姥姥家……所有的亲戚都要趁着过年走一趟的,如果哪年谁没来,老人们心里会记着的,等以后见了面小辈的免不掉挨一顿数落的。那时住的近的远的亲戚平时没什么联络方式,只有过年时才会相互之间走动起来。
接下来村子里开始有电话了,村子里家人、乡亲之间的拜年习俗依旧存在,但那些在外地不能回来的亲戚开始打电话拜年了,还有远嫁的女儿也能在过年这个想家的时候往家里打个电话问候一声了。那些坚守工作岗位的人们,也可以借助这长长的电话线聊慰一下不能归家的思乡情了。电话,给予了人们很大的方便性,让拜年有了另一种方式的交流。
而手机的普及,更让拜年变得越来越快捷。除夕之夜,短信拜年先铺天盖地而来,拜年的祝福声通过这70字的短信传递着,有自己编辑的,有转发的,还有粗心的转发者连别人名字一并转发的。一时间,短信拜年成了一种时尚。从除夕开始,直到新年第一天,便会在嘀嘀的短信声中渡过,当手机中的号码基本群发一遍了,也收到了来自不同的号码的祝福短信,这个拜年才算完了。
短信拜年持续了几年,人们越来越不愿再群发了,对那些千篇一律的祝福短信甚至没有打开的欲望,只是看看名字就行了。短信拜年越来越少了,即使再有短信传来,也变成了几个字的祝福,不再那么冗长。人们好像对那些冗长的祝福信息再也提不起兴趣来。这几年短信又被新兴的微信拜年取代。
这两年过年,收到的短信越来越少了,人们又转到微信拜年了。微信,这一方式,不但能用文字传播,更能用语言传递,还能让天南海北的朋友、亲戚通过画面传送,微信的传递速度之快,超出人们的想象。它大大缩短了空间的距离,使人们可以通过小小的屏幕面对面送出祝福。而且它普及之广,不管是老人还是幼儿都可以熟练操纵它,都可以通过它看到不能归家的亲人,以解思念之苦。而近两年兴起的红包拜年,更给过年带来了另一种乐趣。一家子拉进一个群里,在除夕之夜,在新年第一天0点0分,掐着时间给亲人来个祝福语,再发个拜年红包,一家子虽身在异方,但却天涯共此时。虽然很多亲人不能在身边,但通过视频、图片唤起了我们最深的记忆。尤其对那些不能守在父母身边的游子来说,微信拜年缩短了空间,增加了彼此之间的情感交流。当年迈的父母通过视频看到坚守岗位的儿女,当年幼的儿女通过视频感受到远方父母的呵护,这无疑让微信拜年这一方式发挥了它最大的作用。
对于远嫁他方的女儿来说,家里过年的场景一直在记忆的深处流淌,可是由于风俗的制约,又不能跑到娘家去亲身感受藏在记忆中的那种气氛。现在有了微信,这完全不是问题。除夕之夜,当看到侄儿发来的微信,看着家门口那熊熊燃烧的火堆,火光映着老父亲的笑脸,我仿佛回到了过去,回到了作为未嫁女时在家过得每一个除夕之夜。家里的微信群也异常热闹,我们都传送着自己的喜悦让最亲的家人分享,还有什么比这更让我们感到开心的呢?!
拜年方式的改变,让我们距家的距离越来越近,虽然也许相隔很远,但却拉近了心的距离。这些不同的方式让我们越来越便利,不知道明年又会有什么样的拜年方式?我相信拜年的方式再变,最原汁原味的拜年习俗也不会丢掉,那是我们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优良传统习俗。我们只能在拜年的多种方式引导下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多样化,而老祖宗留下的习俗却是丢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