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益创业》是每一个创业者,或者创新者必读的书。书中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MVP(Minimum Viable Product)——最小可行产品。可以说是精益创业的核心,用白话解释一下:
愿景不重要,最快速最低成本的找到市场痛点需求最重要
概念本身很好理解,但是实践起来却不是那么容易。甚至在实践过程中,有人会认为MVP过于理想,不切实际,或者是没有必要。我们这里,就结合我们自己的经验,和大家一起聊聊MVP的重要性,以及在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问题。这里要先强调一点,精益创业不是只适合创业公司,在大公司中同样适用。当你的团队要做一个新的产品,要在一个未知领域开拓的时候,就可以考虑精益创业的实践了。
我们做的产品是互联网领域的,所以就以一个互联网产品举例,要做出一款互联网产品,从调研、产品规划、设计、开发、到测试,再到推向市场,往往周期都比较长。参与过这其中变数太多,大家对于需求的理解多种多样,做出来的产品满足需求的可能性很小,成功率非常低。这里有很多失败的经典例子,大家可以搜一下,引以为戒。但做一个产品,确实需要这么多步骤,产品经理、设计师、开发测试、市场推广。一个一个步骤走下来,是不是很无奈?所以是时候转变一下思路:开发产品时先做出一个简单的原型——最小化可行产品,然后通过测试并收集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不断修正产品,最终适应市场的需求。甚至在很多时候,并不需要原型,就可以测试产品的设计是否能够满足大家的需要。我想这个时候,有同学应该会想起来Dropbox的例子了。
如何降低风险,提高速度,就应该尽可能的缩短每一次的迭代。那其实很简单,尽量每一次循环、迭代,只验证少量的核心功能,整个过程就会快起来,如果在一开始,就想做很多,一个迭代下来的时间,相应会长。
那么,在实践的过程当中,会面临哪些问题呢?
最大的问题,就是愿景。这是公司战略层的问题。愿景这个东西很美好,也很可怕。美好在于可以鼓舞大家的士气,激发大家的斗志。可怕在于,这个愿景不一定能够实现,并不是你希望,或者强烈希望,你的产品就成了。很多公司的管理层觉得我的战略规划很好,愿景非常清晰,你们产品研发就按照这个目标,进行产品设计,之后就得天下了。这里有点一厢情愿,并且忽略了战略和实施之间的鸿沟。也许战略上确实很正确、很明确,但是产品的设计,能否实现这个战略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要一步到位么?还是说把战略目标进行分解,得到一个个可行的目标,不断的迭代,到市场上验证?哪一种风险更低,收益更高,显然是后者,可以随时调整,并且可以使得战略上越来越清晰。试想我们设计了一个产品,做了一年上线。用户的需求,还和一年之前一样么?一年中竞争对手,也没有变化么?风险大大的。
解决了公司高层的问题,其次就是产品设计的问题。一个MVP的实践过程中,就怕产品经理不能够辨别真伪的需求,进而不断的加功能,导致上线的时间一而再、再而三的延期。然而这个过程中,产出的功能,都没有经过用户的验证,当用户拿到产品的时候,一脸懵逼,我该怎么用呢?所以产品经理在MVP的过程当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当中,产品经理甚至要牺牲某些方面的追求:细节的追求、用户体验的追求等。快速设计功能,解决主要问题,满足用户需求之后,在后续版本中迭代改进。一个产品最好的体验是什么,就是解决问题。至于用户的操作感受,并不是第一位的。MVP适用的并不仅仅是C端产品,需要较大创新的B端产品,也同样适合。众所周知,B端产品的功能很多,逻辑很多,似乎难以削减。那么怎么办呢?回归当前的需求、回归要解决的问题,梳理出主要逻辑,去掉伪需求,规划出来功能点的优先级。按照顺序来。
技术研发这边,首先要从技术架构上,支持快速试错。选择轻量的架构,适当追求技术的完美。工程师接触的是细节,也容易陷入细节之中。某一个点可以优化一下,或者另外一个点可以通用一些,这样的点多了,进度就慢了下来。技术的负责人、或者架构师在细节的把握上,要有度。比如说,要实现一个搜索的功能,验证产品的可行性,没必要从头做一个搜索引擎,展示自己高超的技术,通过使用开源的技术,就可以很好的解决。另外,架构上也要轻量。举例来说,从一些大公司出来的技术专家,容易做什么都想着画架构图,做分层、做高可用、做分片、做负载均衡。实际上,在试错的过程中,需要这些么?同学们一定要记住一点,架构是演化出来的,不是一开始就设计好的。比方说,大的架构,一定要分层,可以很好的扩展,具有很强的灵活性。但是在产品还比较小的时候,就是浪费时间,所以再合适的阶段,设计合适的架构,留着可以扩展的点就好。没必要一开始就设计得很好。
上面提到的三个问题,是实施MVP过程中,比较大的障碍。其实说明清楚了问题,就很好解决了问题。总结起来,如何玩转MVP?就一点:
快速实践是检验功能的唯一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