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计划写完后心里很忐忑,今天先来梳理思考第一遍。
看18年想要做的事情,好像哪一件都很重要,都不能舍弃。但其实我心里是没有底气的,因为回头来看一年365天,即使再爱惜时间,这些想要做的每一件事情,除了时间外,还需要投入专注注意力,且还有一个隐形的因素我没有考虑进去,当面对每一个目标的的时候,自己都不是熟手。我都是一边输入学习,一边实践去做并给自己要成绩,结果。
万维刚在专栏里写,不要鸡汤,所谓的那些正能量,有时候可能只会带来负面作用。因为如果我们总想着自己已经实现梦想了是什么样的状态,我们就会只沉浸结果(白日梦),而正确的做法是应该关注为了实现这个结果怎么做事情的具体操作步骤。要不断模拟做成那件事情的动作。
也刚好来提醒自己。
一整天刻意观察自己是怎么使用时间的,先来就18年的目标说一件事情。
比如孩子的学习,陪着她提高学习力,具体去做的时候,一天要投入多少时间呢?大概我算了一下,作业写完至少一小时,节奏不能太紧,留有玩耍,吃东西的时间,且做作业的时候,一定要坐在旁边帮着她养成一些基本习惯。我自己对比了一下,她做作业时,陪与不陪是不一样的,不但是作业做的好不否,对于她自信心也有影响。有人关注,得到更多爱的小孩,就更自信。
我想到很多人被问到过一个问题,就是你最后悔的事情是什么?大部分的答案竟然是,没有好好投入对待孩子的教育。
我自己身边就有一个这样的例子,家里有一个亲戚很能干,在单位里业务能力很强,早年也和朋友一起创业,性格很像男生。她的女儿和她有很深的隔阂,几乎不能交流,那么厉害的她一下不知所措。后来见到我们,总会语重心长的说,一定要留有时间陪孩子,时间过去了,就回不来了。
再回头看自己列出来的计划初稿,发现可以这样思考和具体去实行。比如,18年计划里,需要这一年里每天都投入时间和精力的,比如,孩子的教育,写作,读书。也有可以按阶段性目标来实行,比如理财,不需要每天都做,只需要去找好一个方向看好,比如基金定投18年还是执行就好了,区块链方向,选择定投和配置,屯币不看。剩下一个比较纠结的就是英语,如果要结果的话,就需要在这一年当中,有一个固定的时间去攻克,如果不,只还是用英语,可以选择朗读和阅读。可以和读书计划放在一起。
这样再来看,更清晰一点了。
剩下三件事:
一、孩子的教育。
a、得到上订阅《Dr.魏的家庭教育宝典》 比如这个专栏讲过:重复记忆并不能提到“学习力”,考试则会。很有兴趣,想要马上实验。
b、千古刘传《认知学习课》,我要自己先学会怎么更有效的学习,和孩子一起实践。前两天课程群里有人说,他学完课程决心用这个方法辅导自己的孩子,孩子从倒数到班级前三十名,大家都很受鼓舞。
c、万维刚推荐孩子该怎么读书,怎么养成读书习惯,还有他的推荐书单要参考,另还要参考汪培珽,迟建莉的方法。老大阅读有积累,需要我再次重视起来,老二要重新引导。孩子读书方面,配合周目标,也要量化,比如每周读1-3本故事书。
方向是:提高学习力(有效学习),多关注孩子(培养自信),养成阅读习惯。
二、写作。
50万字每天只需要1500字以内就好了。小说我觉得自己有点过于乐观,但还是先不管。比如,可以试着去跟专业人士学习怎么写小说,但这在前几个月先不会考虑。写作的方向,因为输入的重点围绕孩子学习,输出的方向也就暂时定下来了。
另外,写作时间尽量提到早上来。先试试看。
三、读书。
刘传的认知课程里面推荐书目就至少30本。我可能会选其中十本来看,余下大概计划是这样的,和孩子一起学习方面大概会有十本,心理学方向十本,其余自由。总读书计划里,如果能看5到10本英文书最好,可以包括孩子的故事类书。
每一周检查完成情况,调整,为了更好的完成。
从一开始不知道怎么只写一件事,一直忐忑,到开始慢慢静下来去想怎么取舍,这个过程也并不容易,但有收获。
如果说写作没有进步,我是不信的。写作可以让我更好的思考,只和自己的昨天比,我能觉知到发生在自己身上的细微变化。
很多事情,特别是有价值的事情,只能靠时间检验。比如,理财如果天天去关注短期的波动,会很辛苦,沉淀之后,你会知道哪些才是真正有用的。比如学识,输入足够多好的思考材料,且能够用起来,慢慢改变你的选择标准(价值观),从而指导生活,改变生活,才更重要。
希望自己在下一年能更明白这些朴素的道理,学就围绕用,用“用起来”取得的效果来检验学的怎么样。还记得财富自由专栏上的一句话:教育的目的绝不是信息的传达这么简单,而是内化和产出。
一切靠积累,请踏实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