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年考美院。
1999年,这一年发生了几件事情都是印象深刻,且听我一件件说。
考前班的开始时间通常是专业课考试前一个月,考试都是在3月初,所以我都是在初春来到北京。“都是”意味着什么,你懂的。
这一年的考前班在中央美院附中里,这是我们这种外地考生另一个非常仰慕的地方。这里的学生在入学前均已具备出类拔萃的能力,再经过4年的严格专业训练,可想而知,那就是实打实的实力派。附中出的学生作品集几乎是每个考生的标配。
妻就是附中毕业的,她与我年龄相仿。你想到啥了?
对!那时她就在这里上学,她学的平面设计,也参加了那一年的美院考前班。我学的建筑设计,所以当时我俩上课时只有一墙之隔。6年后的某一天,我跟她在美院的一个角落里首次见面,她那时已经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工作,来美院谈关于考前培训的合作,后来聊起往事,才揭开这段渊源。
那一年的前班结束后,系里把我们这拨考生的优秀作品和以前的一些优秀试卷集结成册出版了一本《考前指南》,没记错的话,这是设计系的第一本《考前指南》。这本书里居然出现了一张我的作品。
我的素描色彩基础当然算不上好了,不过这设计专业课拼的不是多年累积形成的基本功,而是靠头脑的灵活和知识储备。侥幸登上书的那个作品题目是设计一个儿童乐园。其实那张画不漂亮,只是构思还算精巧。想来并没啥特别的,就是把自己想象成了几岁的孩童,以那种身临其境的方式去设计了一些小的游戏装置,并把它们串到了一起。
记得那几年这本《考前指南》十分抢手,当年虽未考上美院却还有些欣慰。更令人悲喜交加的是,那年的专业课考了个全国前十,而文化课就差了那么几分。
如果那年考上了又会咋样?那就几乎不太可能会遇到妻,人生的境遇一定会大大的不同。一直认为,那是注定的事,也并不遗憾。因为我的好成绩其实有很多侥幸的成分,很多知识和能力都欠缺,心性也不够成熟,还是那种懵懵懂懂的状态。
后来我才真正了解到,考试其实都是有规律可循的。跟如今考前班遍布的情况相比,那时除了学校官方办的考前班以外,私营考前班并不多见。若是家里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能去私营考前班也许是一个捷径。毕竟,官方的考前班时间比较短,教师的授课也是以开眼界和启发思维为主。私营的则不一样,他们会想尽办法的找到应试规律,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那几年的懵懵懂懂全部是靠自悟才得以消除,付出的代价则是生命的一段美好时光。
假设当时有人告诉我应该多去接受些专业训练而不是自己在家闭门造车,结果一定会不同。人若是福报资粮不够,任何理想实现起来都是难上加难。后来也可能是因为在考前班浸淫的久,上了大学后便有机会去给考前班代课。这死磕出来的经验却也成了一道风景,考试成了专业户也成了资本。有了这些机缘,大学的后半段就有了自己的小金库,甚至有段时间几乎成了同学中的大款。现在想想,那时的钱真是好挣的很,随便租个地方贴贴广告,四处游走的考生便主动来交学费。赚钱跟在地上捡一样。
毕业后虽没再办考前班,但也总想利用在美院上班之余多赚些外快,竟然发现困难重重。可是有了之前钱好赚的印象后一直心浮气躁,小钱不爱赚大钱赚不来,我又浪费了很多宝贵时间。
蹉跎复蹉跎,青春何其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