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书,也就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场爱情和复仇的故事,这里的爱情是风呼雨啸式的,太过激烈和用力。文中女主人公凯瑟琳活泼任性、急躁傲慢,内心有着一股肆意的野性。她爱上了和她有着一样的的内心甚至比她自己更像自己的的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这是他爸爸老恩肖捡来的一个孩子,在她家里活得像个乞丐,却深受他爸爸疼爱。因为他爸爸疼爱,所以引来她哥哥亨德利的极度嫉恨。老恩肖死了,亨德利开始折磨希斯克里夫,身心受残的希斯克里夫本来还有爱情的滋润,但凯瑟琳或许虚荣或许理智选择嫁给了林敦,没有嫁给爱情的她一生痛苦,最后在生产中死去。希斯克里夫因为地位低下失去爱情,立志报仇,但复仇没有带来解脱,最终也是苦恋而死。
凯瑟琳认为她对希斯克里夫的爱恰是脚下恒久不变的岩石,它虽然给她的欢乐看起来很少,可是必不可少。希斯克里夫并不是作为一种乐趣而是作为她自身存在她心中。可即便这样,最后她选择的还是性情温和的,有足够家产和地位,也足够爱他的林敦。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要是希斯克里夫跟我结了婚,那我们还不是要去讨饭吗?而要是我嫁给了林敦,我就可以帮助希斯克里夫站起来,安排他摆脱我哥哥的逼迫和欺压。”希斯克里夫无意听到这话后非常失望继而失踪,大病一场后的凯瑟琳和林敦结了婚。婚后的她似乎变了很多,和林敦先生及他妹妹看起来也相处不错,不是荆棘偎依忍冬,而是忍冬拥抱荆棘。林敦先生十分迁就爱护凯瑟琳,如果不是失踪后的希斯克里夫再出现,凯瑟琳似乎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但,希斯克里夫回来了,勾起了凯瑟琳所有的爱,准确的说,是希斯克里夫从来在她心中。正如她自己认为的,希斯克里夫的爱对她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她毫不掩饰对希斯克里夫的爱,再温和慷慨的人也是会受不了,注定了悲剧的产生。
再说说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凯瑟琳的放弃,使得他特别失望后失踪了。再回来时他已不是当年的低贱落魄的模样,他完全变了,高大健美,笔挺的姿态,果断的神色,但仔细看,他那黑色火焰般的眼睛里还潜伏着被抑制的野性。事实上证明了这一点,回来后的他使凯瑟琳高兴得发了疯,但是他却一边和凯瑟琳保持暧昧的关系,一边引诱着林敦的妹妹伊莎贝拉。这让凯瑟琳和伊莎贝拉都痛苦忧伤,他狠狠地蹂躏她们的感情,也使林敦十分痛苦,还狠狠地报复着曾经折磨他的亨德利,最终让他们都痛苦地死去,并夺得他们的财产,还继续欺压着他们的后代小凯瑟琳和小哈里顿。复仇,让希斯克里夫人格扭曲和更加痛苦。希斯克里夫一直忘不了凯瑟琳,没有什么不使他想起她来,在每一朵云里,在每一棵树上,哪怕他低头看一下地面,她的面容就印在地面的石板上,最后他不吃不喝苦恋而死。
回过头来说说凯瑟琳为什么明明爱着希斯克里夫却不愿嫁给他,因为她太了解希斯克里夫,二个都像火焰一样的人,先不说财产地位的问题,也是会因为太过激烈而灼伤自己和对方,与其一起焚烧,凯瑟琳倒不如另有打算。可是她高估了自己,没有看清自己是个离开爱情会死的人。
不能不想起一代才女林徽因,都说有一种智慧叫林徽因式的智慧。她当初也是炽热地爱着徐志摩,却选择了志同道合的宽厚温和的梁思成(可谁知道婚后的她到底是以一种怎样的情怀继续和徐志摩交往呢?大概也有精神上暧昧吧,梁思成又是以怎样一种宽容看着她和徐志摩、金岳霖交往的呢?大概除了宽容也有无奈吧?不然又如何理解金岳霖为她一世未婚,而陪伴了林徽因一生的梁思成却在林徽因过世后很快选择了再婚?这有点扯远了),人们在赞叹林徽因一生完美收官的同时,又叹息同样是才女的张爱玲的悲剧命运,爱一个人爱到卑微,最后客死异乡。一个完美收官,一个凄清离世,二种命,除了有二种运,原生家庭,性格等因素之外大概还有一种原因,那就是她们对待爱情的态度。林徽因有痛苦,不过是她有大的世界,没有太沉迷爱情,可以把自己抽离出来。张爱玲有痛苦,她把自己陷进去,宁愿当爱情的奴隶。(人们在赞扬林徽因的理性智慧的同时是不是也会想起张爱玲的感性率真?)说到这里再回到本书的男女主人公,如果说男女主人公最后没有完美收场,只能说他们的世界太小了,他们眼里只有爱情,爱情耗尽了他们所有的精和血。相互纠缠又相互折磨,用情太深,爱得用力,最后灼伤的都是自己。如果他们能做到“我轻轻地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大概就都不会是一生欠安吧!
可是,谁都不是张爱玲,谁也都不是凯瑟琳和希斯克里夫,怎么知道有一种爱情叫“情愿”?既是情愿,大概一切都是情非得已。
此书最后给了一个愿景,那就是同样倔强骄傲的小凯瑟琳和小哈里顿相互爱慕,天真快乐。大概作者和大家都一样,期许所有的爱情都能简单快乐,一世长安!
201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