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在空间发表文章,我都很期待别人评论。但评论往往也只是廖廖数语,说文章只是略有些文采罢了。这让我很茫然,我写一些文章主要是表述心意,虽有心于辞藻,不过是点缀罢了,没想到只剩“文采"了。虚有其表的文章不是我想要的,看来还需多多练习,而且要好好想想自己的问题。
一篇文章有文采,一定句式整齐,错落有致,内容丰富,韵律和谐,从而达到意境上的美感。具体到操作层面,如运用题记、引用成语,讲究句式。具体到辞藻上,则多注重修辞,如引用,对偶,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具体到内容,则多描会自然景物,如花鸟鱼虫,山川草木,日月星光,美人之目等。另外就是多用形容词,使画面丰富可感;活用功词,使画面充满生机。
从历史上来看,文章不排斥有文采,但排斥过于有文采。先秦诸子散文,形散而神聚,有思想,不做作;而诗歌也多古朴纯洁。然汉以后,赋的兴起,造成了六朝之文工于辞藻,而忘却了文意的表达。故唐宋八大家向作文发起了古文运动,力求把写作推到“文以明道"的位置,而不是一味追求文字的华美。明清显然继承了这场运动,要不然不会有那多有清雅明志的散文,和以故事为主的戏曲小说。民国的白话文运动,一方面推动了白话文的发展,另一方面也造就了辞藻的脱文采化。
对于个人创作,文采当然是少不了的,但不能强求,不以文伤意。辞藻如衣,非天才不可驾驭;辞藻如洒,喝多了会伤身。从文艺心理学上讲,人一定时间接受信息是有限的,叙述过多的事使人迷乱,少则空虚。文字对于事的叙述总体上能力是过充的,这样一来,常常需要辞藻来修饰一翻。例如一个剧本,贯例是一页纸拍一分钟的,完全的肢体动作,诚然过于繁杂。那么辞藻的作用就来了,在适量剧情上,多一些辞藻,既能烘托出氛围,又能拖延时间,使剧情达到人最好的审美舒适度。
诗歌散文,多由描写抒情而成,所以先天的有利文采,另一方面,也造成文章极容易被文辞所累。辞与意是一对阴阳,互补而成为一体。如王勃的《腾王阁序》就极富文采,又不为所累,反而为文意所用,这多亏了他的怀才不遇之情。
回首观之,现代文在辞藻方面先天不足,而后天地增用古人的成语,反而使文辞上不够统一。用多成语,贯而心向古文,不用成语,表意又不够丰富。三千多年的文言文,丰富又成熟,一百多年的白话文相对来说单调又年青。两文的博弈,亦是文与意的博弈。相信不久的将来,它们一定会统一,那么有文采的雄文不再是什么难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