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ySQL发展历程与整体架构

上一篇 <<<java集合常见面试题
下一篇 >>>MySql连接空闲8小时自动断开的原因及连接池配置方法


MySQL发展历程

  • MySQL正式发布3.11.1版本,是第一个对外提供服务的版本,MySQL主从复制功能也是从这个时候加入到MySQL。
  • 2000年前后InnoDB引擎出现,并试图加入到MySQL中。
  • 2003年12月,MySQL 5.0版本发布,提供了视图、存储过程等功能。
  • 2008年1月,MySQL AB公司被Sun公司以10亿美金收购,MySQL数据库进入Sun时代
  • 2008年11月,MySQL 5.1发布,它提供了分区、事件管理,以及基于行的复制和基于磁盘的NDB集群系统,同时修复了大量的Bug。
  • 2009年4月,Oracle公司以74亿美元收购Sun公司,自此MySQL数据库进入Oracle时代,而其第三方的存储引擎InnoDB早在2005年就被Oracle公司收购。
  • 2010年12月MySQL 5.5发布,其主要新特性包括半同步的复制及对SIGNAL/RESIGNAL的异常处理功能的支持,最重要的是InnoDB存储引擎终于变为当前MySQL的默认存储引擎
  • 2011年4月MySQL 5.6发布,作为被Oracle收购后,第一个正式发布并做了大量变更的版本(5.5版本主要是对社区开发的功能的集成),对复制模式,优化器等做了大量的变更,其中最重要的主从GTID复制模式,大大降低了MySQL高可用操作的复杂性,除此之外,由于对源代码进行了大量的调整,到2013年,5.6版本才正式GA。
  • 2013年4月,5.6版本GA后,新特性的变更,开始作为独立的5.7分支进行进一步开发,在并行控制,并行复制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优化调整,正式GA于2015年10月份,这个版本是到目前为止的最新的稳定版本分支
  • 2016年9月,Oracle决定跳过MySQL 5.x命名系列,并抛弃之前的MYSQL 6,7两个分支(从来没有对外发布的两个分支),直接进入MySQL 8版本命名,也就是MySQL 8.0版本的开发,目前这个版本仍旧处于开发中,新特性尚未稳定。

tips:
a、2016年redis开始盛行,Mysql8去除了内部缓存设计和MyIsam引擎。
b、禁止使用存储过程,因为存储过程难以调试和扩展,更没有移植性【来源于阿里的开发规范】

MySQL开源分支

a、XtraDB
b、Percona
c、MariaDB
d、Drizzle

MySQL整体架构

连接池组件 -- Connection Pool
管理服务和工具组件 -- Management Services & utilities
SQL接口组件 -- SQL Interface
查询分析器组件 -- Praser

优化器组件 -- Optimizer
缓冲组件 -- Caches & Buffers
插件式表存储引擎 -- Pluggable Storage Enginess
物理文件 -- Files & Logs


推荐阅读:
<<<MySql连接空闲8小时自动断开的原因及连接池配置方法
<<<查询和更新sql语句执行原理
<<<MySQL存储引擎汇总
<<<InnoDB存储引擎的Buffer Pool 缓冲池底层结构
<<<Too many connections分析与processlist解读
<<<MySQL索引底层结构与实现原理
<<<MySql的表锁行锁及间隙锁
<<<MySQL的并发文件及事务隔离级别
<<<MySQL的MVCC多版本控制原理
<<<MySQL常用命令汇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