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时代的发展潮流,年轻人越来越热衷于过圣诞节、情人节等“洋节”。那么喜欢过“洋节”多于过传统节日,是不是一种好现象呢?
正方
jean
大家对圣诞节、情人节的热情超过中国传统节日,我觉得具有好的意义。
其一,中国过去一直给外界封闭、传统的印象,如今西方节日大受欢迎,向外界展示了我们的开放和包容。同时,也说明了中国正在与世界接轨,更好的融合西方文化,这也是文明和进步的一个表现。
其二,现在大家工作节奏快,非常忙碌,多一些节日,大众娱乐一下,也是挺不错的。在这些节日里,放松心情,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
其三,西方节日世界流行,且具有特殊含义,我们可以借此表达自己平时不容易表达的的感情。比如,情人节可以给自己心爱的人赠送礼物,爱慕之意自然溢于言表。圣诞节跟孩子一起装扮圣诞树,全家其乐融融,可以弥补平时没时间陪家人的愧疚。
其四,各路商家将洋节当成了一个营销的盛会。商家大力促销打折,消费者快乐地多购物,对当地经济也起了不小的拉动作用。
我们以前一直强调吃苦奋斗,日子过得太严肃,太紧张了,学习西方,多过节,多欢乐,是一件挺美好的事。
Jamie
现代人越来越喜欢过圣诞,这其实是时代进步的一种表现,不然怎么不见改革开放前的人去过圣诞呢?因为他们对这个节日文化没有了解,也没有这样的精神需求,经济上也并不允许他们过这样的节日。
节日本身就是为了庆祝,传统节日和国外节日本质上并没有冲突。非要和其他东西杂糅,节日就变味了。如今大家有了好生活,物质需求达到了,精神享受也要跟上。我们在过圣诞节的时候并没有忽略传统节日,只是在传统节日上增加了更多给自己娱乐的时间。再者,传统节日都过于庄重,圣诞这样的节日反而成为生活的调剂,两者相结合,挺好的。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紧张,人们在工作学习之余,也需要放松,而这些娱乐性的节目让大家有了放松的理由。人们的情感有时候也需要一个宣泄口,这些节日里,人们表达的感情都是情有可原的。否则大家为什么都喜欢在这样的日子表白呢?
大家喜欢过国外节日也给传统节日提了个醒,我们的传统节日虽好,但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需要做出一些改变了。
Jason
过洋节有什么不好的?促进感情促进消费啊!
现在的圣诞节,情人节这种西方节日,过成了我们普遍欢迎的节日,我个人觉得这绝对是个好事情,很简单,既促进感情交流又促进经济消费,这可是双赢的节奏啊!
一直以来,传统节日不温不火,把大家的热情都搞没了,还不如西方的节日带来的刺激更强烈,大家感受到的是节日的热情,真正融入其中,而且整个社会舆论都围着转,我觉得这就是一件大好事,值得我们去一起感受,在说西方节不好,还不如问问到底传统节日都经历了什么~
商家过得好,大家过得热情,有什么不好呢?
反方
Peppy
最近,许多人在宣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抵制洋节,成为了一大看点。这到底是我们在保护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是在害怕?我的回答是,是害怕的。但是也要区分这是我们不自信的表现,这只不过是我们把传统文化的精髓给忘了。
中国的《山海经》里的一种神兽“驺吾”被罗琳发现了,摇身一变成为了《神奇动物在哪里2》的可爱魔法动物,有的外国网友表示,希望圣诞节拥有一只驺吾。而我们呢?我们却表示不知道这只萌兽是什么,但是这的确是中国本土的“娃”呀。除此之外,在美国电影中,也有大量的中国传统节日元素被利用,而我们却只知道冰山一角,甚至了解程度不及一些外国人,这会是令人害怕的。
中国的传统节日绝大部分离不开农历,或者离不开二十四节气,七夕有牛郎织女,端午有屈原投江,每一个中国的传统节日的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或有它的独特含义,混于一起而谈,我们会发现,中国的传统节日,离不开家。这就是传统节日中告诉我们的“根”,但是后来,我们为了与世界接轨,新出生的年轻人已经不看农历了,或者可以说我们的长辈们已经是传统节日的最后的守岗人了,我们忘记“根”,这会是令人害怕的。
这个话题不是在评判是否要热捧西方节日,而是在提醒我们,对西方节日的追捧的同时,也要记住我们本土的传统节日。正如那句话说,“我们走得太快,把灵魂给丢了。”
Kevin
西洋节要过,传统节日更要大力弘扬
最近几年,越来越多担忧的声音出现在各大媒体和社交平台上出现,包括像圣诞节、感恩节、万圣节这样的舶来节日越来越受年轻人的欢迎,而传统的中国节日——诸如清明端午等却没有获得与之相匹配的关注度。
更多的时候,传统节日存在的意义,更像是那短暂的24小时法定节假日。
这一现象乃至于其背后出现的担忧,其实是早已注定的命运,因为西方的节日更好玩、更加有契合年轻人的口味,不管是从过节日的形式还是从节日本身所蕴含的意义而言,都比晦涩而久远的中国传统节日更“接地气”。
试想一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是不是大部分都和家庭、家族乃至于家国有关呢?正是因为宏观的因素多了,因此中国的传统节日看起来就有了距离感,变得厚重起来。
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今天,快餐文化才是流行的大潮所向,那么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样的背景下遇冷,自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这是一个好的趋势吗?显然不是。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理解更加深层次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肤浅的理解上裹足不前。对于中国传统节日而言,参透其内在蕴含的哲学意义,用心体会古人千古流传下来的文化精华,远比我们唱几句圣诞歌、发几张自拍、刷一下微博感恩一些不存在的东西,要来得更加有沉淀感,更具有饱满的精神含义。
Ada
我不倡导大家过洋节,原因有二。
第一,国外节日跟外国货虽说都是“进口”来的,但是却有本质的不同。洋货是物质形态的,且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无法避免,而洋节则是意识层面的,欲亡其人,先亡其心,道理就是这样。所以我不赞成大家抵制洋货,但是洋节能不过就不要过了。第二,大家过洋节到底是主动的还是被动的?你真的想过洋节吗?还是只是沉迷于商业社会中各种商家营造的氛围?大众是盲目的,而在过洋节的大潮下,他们几乎是被裹挟着前进的,理性思考下,我们是不是真的需要过洋节?是不是要做商品消费案板上的鱼肉。
接下来,来反驳几个支持洋节的论调,以便充实论据。
洋节拉动国内消费?我们并不缺花钱的时机。有人说圣诞节情人节这些节日在中国演变成了“购物狂欢”,因此洋节可以拉动消费,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中国的各种节日少吗?传统的节日商场也有活动,近几年的双十一双十二销售额更是屡创新高,国人可以拉动消费的时机太多了。
“我们只是享受洋节的氛围,而不是真的喜欢外国文化。”这是在年轻人中最常见的说法。但是我却在这种看似无害的想法中,嗅到了危险的气息。是因为看到朋友圈几个有了孩子的朋友不仅是自己“感受氛围”,而且圣诞节在家里为孩子“大操大办”。布置圣诞树,小礼物,有些爸爸甚至扮起了圣诞老人,给孩子“惊喜”。退一步讲,大人明白自己只是感受节日氛围,但是尚乏独立思考能力的小孩子真的能够抵御吗?他们从小被洋节氛围“熏陶”,难免产生好奇,想要去了解去更多地接触,我们的下一代以后将会成为更狂热的“洋节粉”。而中国年的年味,却慢慢淡了。
- END -
■ 编辑排版|Jamie,喜欢赖床,拿你没辙。
■ 图片|来自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后台联系。
独立思考的人自会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