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58年,一个朝阳似火的年代。人们对未来充满希望,准备大踏步迈进社会主义新时代。赶英超美那都不是事儿,亩产一万斤、全民大炼钢搞得如火如荼。努力让全世界看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拔苗助长”这个词语真的是中国人发明的!我们用了三年时间来品尝当年播下的种子。
2011年,中国的GDP首次超过日本,并向世界第一大国——美国,发起了最后的冲击。中国的家长总是好高骛远,忧心仲仲。东村头上班的儿子富,西村头打工的儿子穷,但都是自己的骨肉呀!于是家长决定让儿子们共同富裕。
近几年的棚改货币化安置就是家长的安排,统一的财政调配、摊大饼式地建设、不停地扩展城市边界。其中最先受益的就是城市周边郊区居民,改开的春风必须让一部分先富起来,再去带 (qi)动(shi)另一部分没富的人。
2
王二狗就是这波红利的受益者。老爸死得早,他和老妈相依为命。日子过的还行,老爸死之前在农村给他盖了2层高的小楼房,前后都是院子,还有农村的自留地,妈妈没事回去种点蔬菜或玉米。
因为离城近,王二狗每天骑电瓶车上班只要15分钟,每天下班回家,看着灯火酒绿的城市好像与自己无关,王二狗内心该是有梦想的,万一哪天又实现呢?
命运终于在2014年垂青王二狗,这一年政府大基建到了王二狗家门口,村长通知二狗去开会。短短几天就确定拆迁补偿方案。政府只有一个要求,必须县城里买房后才能拿到全额拆迁赔偿款。
二狗赶紧去看房子,那时候房子还不贵,一套三居室只要40万。比起老家的房子小了不少,且物业费、买蔬菜都要多花钱,老妈还是有点不习惯。
这些都不是王二狗关心的,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没有汽车哪来的远方。王二狗是个急性子,看了两家汽车店就定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奥迪A4。开车出去玩感觉倍儿有面子,每次吃饭聚会,只需把车钥匙一亮,别人都会高看自己几眼。
买完车、装完房手里还有剩余,当然是投资呢!老实说,中国90%以上的人投资理财的知识都为零。毕竟40年前大家都是无产阶级。哪懂什么理财?
王二狗有钱了,卖保险的、教人投资股票的、开饭店的、挖矿的、经营货车的、做小工程的,都找上门来。花花世界呀,真是有趣。
王二狗大概只做对了一件事,老妈要求必须一次性把社保给买了。政府对失地农民有特殊的社保政策,以后二狗也没有后顾之优。
我最近一次看到二狗,他还来着那辆崭新的奥迪A4,给我递的烟还是中华牌香烟。不过他眉头紧锁,好像在抱怨最近油价又涨了。
去年除了政府强制买的房子番了一倍,其他的投资都打水漂。他捶足顿胸,一脸生气的样子对我说,早知道当初听我的把钱全部买成房子!
千金难买早知道,人不能总靠运气吃饭,运气会有用完的时候。
2、
张华在家里是乖孩子,听话,周围邻居总是赞美这娃不错。他的人生也可以说是按部就班,读完书就回老家陪着父母,一家人其乐融融。到了年龄就结婚生子,过的还如意。
一家人的生活也随着棚改货币化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首先他老婆赶巧在拆迁时怀上二胎,也许是真想要孩子,或者是为了多一份赔偿。
拿到拆迁款后的第一件事,李华认为老婆最辛苦。带着他奔赴珠宝店,老婆第一次感受到有钱的滋味。金银首饰只要最好看的,最大的,老公买起来眼睛都没有眨。其他女人都投来羡慕的眼光,没想到这种豪气同时也感染了卖珠宝的妹子。
妹子的一颦一笑都深深地刻画在李华的心里,原来美女的诱惑力如此巨大,从此李华茶不思饭不想。发誓要得到这个美女,经过一系列的纠缠,美女和李华好上那么一段时间。还真不是有钱就会变坏,应该说有钱后诱惑就会变多。像我这么能把持的还是有很多人,因为我们都没钱。
久走夜路必遇鬼,时间一长被老婆发现了。气愤中的老婆没有责怪李华,而是跑去找美女评理。在纠缠中,两人发生争执,老婆不小心动了胎气,孩子掉了。
整个事情把家里搞得一地鸡毛,李华在村儿里的人设崩塌,村里人都说男人每一个好东西。后来事情不了了之,李华继续做他的好丈夫,妻子继续相夫教子。生活好像没有发生什么变化,那位美女也已经远嫁他人。好像生活给李华开了一个美丽的玩笑,不过代价是惊人的。
看来守住财富还是件挺困难的事。在《红楼梦》最后一回里,贾宝玉的身影渐行渐远,慢慢、慢慢地消失在雪地里。那个含着宝玉(比金钥匙还名贵)出生的孩子来到人世间走了一遭。最后“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3、
小娟也是我朋友,她家坐落在城边上,面朝大江,春暖花开。房子的庭院里种满了花花草草,房子的旁边就是一口百年古井,村民们喜欢在晚饭后来到古井旁边乘凉、唠嗑。全村的人世世代代都生活在这里,然而美景是需要大家一起欣赏的,很快这里将被规划为城市的一个公园。
小娟一家人平时很节俭,一听到消息就到城里看房子。等到拆迁款下来,连买了三套,一分钱都没乱花,父母还存了几十万用来养老。
可惜的是,三套房子小娟都是全款买房,也不知道按揭对冲通货膨胀吗?看来她得多看看我的公众号,我的上一篇文章已经把原理讲得很透彻,出门左拐就能看见。
4
上一轮的造富运动已经结束,郭嘉开始全面收缩基建造城规模。去年开始,逐步放开除一线城市外落户限制。将来一线和五、六线的人口可能都要向中大型城市引流。
14年那一波大基建可能再也不会发生,不知道这几年他们过得还好?我是很信“德不配位”这四个字的,一个人的财富就是你认知的体现,否则再多的财富都是过眼云烟。
也许再过一段时间我们会看得更清楚。毕竟只有在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没错,这是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人物均为化名,如有雷同,必然是巧合。
微信公号:angelmone同步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