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68年正月,杜甫带着一家老小离开夔州,决心北归。他已经57岁了,年老体衰,百病缠身。
一路上,多是以船为家,经过几千里的跋涉,杜甫来到了湖南耒阳境内,刚好遇到发大水,船无法前行,停泊在方田驿,多日得不到食物,幸亏耒阳县令送来了牛肉和白酒,才让陷入绝境的一家人缓了过来。
但不久后,诗人便去世了。唐人郑处诲在《明皇杂录》中作了记载:“杜甫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令尝馈牛炙白酒……甫饮过多,一夕而卒。”新旧《唐书》也作类似记载。
杜甫的诗中也曾说,聂县令知他为洪水所阻,在渺茫的大水中找到了他,不仅送信慰问,还给他送来丰富的酒肉。杜甫接受了这宝贵的馈赠,认为礼遇甚厚,可以解忧。
史书还记载,当时耒阳县令在洪水退后,派人寻找杜甫,却没有找到,因杜甫已经死去,就在耒阳城北筑了一座空坟,以纪念他。
不过,关于杜甫之死,有着种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是饫死的。说杜甫长时间饥饿,对聂县令送来的美味牛肉白酒,难免吃太多,引起肠胃疾病,为此去世了。
第二种说法:是淹死的。说太上皇唐玄宗,回到了长安,寻访开元天宝年间的旧臣,其中就提到杜甫,追寻杜甫的行踪,可能是好心的聂县令,害怕上面怪罪,他送的牛肉和白酒让杜甫送了命,就说发大水,给淹死了。
第三种说法:是病死的。冯至先生《杜甫传》说,杜甫被洪水阻住,不能南下郴州,只好改变计划。想沿着汉水回到长安,但是贫穷与疾病使他并没有走出湘江的能力,认为杜甫是病死在湘江的舟中。
第四种说法:是中毒死的。郭沫若先生《李白与杜甫》一书,否定了淹死与饫死之说。其中一个理由是唐玄宗之死,早于杜甫有八年之久!同时他认为聂县令所送的牛肉可能较多,杜甫一次没有吃完,又舍不得扔掉。
当时天气暖和,容易受热变质。腐肉以腐化后初生之毒最为剧烈,又有白酒促进毒素在血液中的循环,加上杜甫本就糖尿病、肺病等疾病,所以佷有可能是吃腐肉中毒致死。而学者们力辨杜甫不是死于肉酒,是为了美化杜甫之死。
《康震评说诗圣杜甫》一书,则倾向于冯至先生的病死之说。他认为《回棹》一诗,可以看出杜甫并没有在耒阳去世,而是调回船头,改变行程,想回到他阔别多年的洛阳、长安。但长时期的贫穷、疾病,让他身心受到巨大伤害,导致死于途中。不过,郭沫若先生则认为《回棹》并非杜甫此时所做。
细想,牛肉白酒有没有致死之理,水淹是否有意的捏造,其实并不重要。
杜甫的生命孤舟,此时,终究已经到了极限,只剩悲凉的渔歌,唱着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