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笔下孤鸿

2020年中考语文,考察的是诗词一一卜算子。因理解稍浅,今日搜索资料,认真学习。

卜算子(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这首词是元丰五年(1082)十二月苏轼初贬黄州寓居定慧院时所作。

在诗歌中,诗人借助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这些意象,创造出孤独、凄凉、绝去尘俗的意境。又借“拣尽寒枝不肯栖”,表达了作者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的生活态度。巧的是,唐代王维《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却由“竹林”“孤琴”“长啸”“明月”等构成了清幽绝俗的意境,意象相似,意境却截然相反。

本词最值得玩味的意象是孤鸿。在古代诗歌中,诗人们往往借用鸿雁传书、鸿鹄之志,表达对远人的思念,或归乡的渴望,或志向高远。如唐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然而,添加一个“孤”字,却别有意蕴。据说,鸿雁群栖群飞,孤鸿鸣叫意味着失群。诗人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看似在描写孤鸿美妙的飞行姿态,却不免折射出自己对于“乌台诗案”后无人往来处境的悲伤。

上片写人见孤鸿,下片写孤鸿见人。“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这句诗明是写孤鸿,实际写人,王朝云和苏轼有一段佳话,一日苏轼回家吃饭时,他指着自己的肚子问那些侍妾们:“你们有谁能说说我这肚子里装有什么东西?”一侍女答:“是文章。”苏摇头,另一侍女又答:“是见识。”苏东坡还是摇头,在旁伺候苏轼的王朝云便笑着回答:“先生这一肚子里装的都是不合时宜。”苏东坡听见了便笑道:“知我者,唯有朝云也。

这首词的境界,确如山谷道人-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衬托艺术技巧。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