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儿子嫌弃卧病在床的老母亲是家里的累赘,决定把她背到深山老林里遗弃。在走的路上儿子发现母亲不时扔几个豆子,不解地问为什么。母亲说:我怕你找不到回家的路,给你做个记号。
有心的慈母为了儿子顺利回家,用豆子做了一个参照物。但是在15世纪到17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无数个母亲却只能默默祈祷,祈祷水手儿子身体安康,能够找到回家的路。
在茫茫的大海中确定航船的位置——经纬度,对现代人来说只需要拿出北斗或GPS。但是对于大航海时代的人却是个天大的难题。
测量纬度比较容易。人们很早以前就知道,太阳和恒星的位置不仅随季节变化,也与观察者的纬度有关。航海者可以通过测量太阳的位置求出当地纬度。在北半球时,还可以通过测量北极星在地平线上的高度来测出纬度(见图1)。
测量经度却是另外一回事。纬度表示地球表面南北向的位置,经度表示地球表面东西向的位置。但是由于地球的自转,我们的东向和西向没有一颗星星是静止的,根本没有任何天然的参照物。
当时几个比较发达的海洋大国,例如西班牙、荷兰、法国,都曾经以巨额的奖金悬赏解决经度问题的办法。
1707年,一支英国海军舰队因迷航触礁,导致4艘舰艇和2千名水兵葬身海底。于是在1714年,英政府悬赏2万英镑(相当于今天的数百万美元),征求能以半度的精度测定经度的方法。
谁也没想到,最终这笔奖金会被一名钟表匠约翰·哈里森获得。
当时的人们设想出很多测量经度的方法,比如狗吠法、磁偏法、信号炮船法、月距法等。在这些方法中,有的荒唐可笑,有的可操作性极低。相对可行的月距法精度不足还要依赖天气条件,最靠谱的还是钟表法。
地球每24小时旋转360度,所以每小时旋转15度,每4分钟旋转1度。假如我们在一艘航船上,用一只甲板上的日晷测量当地时间,同时用一只表记录0度经线处的时间。如果两个时间相差4分钟,则我们的经度与0度经线相差1度,如果相差8小时,就差120度。通过经纬度对照海图,就可以准确知道航船在地球上的位置了。现在可以看出,测量经度只需要一个计时精确的表。
在当时要制造出足够精度的航海表,有许多困难都很难克服,比如说船的颠簸晃动、冷热干湿的影响等。但是在解决了“经度问题”的过程中,约翰·哈里森表现出了卓越的工艺才能。他发明了双金属片补偿温度变化,发明了带夹圈的滚球轴承防止摩擦,这些技术现在我们还在使用。他费时近40年,先后造出5台航海表,其中以1759年完工的哈氏4号最为突出,这只表经过81天的航行,误差只有5秒钟。
制作的过程是艰辛的。比如进行精确度测试的时候,哈里森需要长年累月地跟踪星辰运动。他用自家窗户的一条边框和邻居家烟囱柱的侧影,作为自制天文跟踪仪器上的十字准线,用于星星定位。夜复一夜,当给定的几颗恒星跑出他们的视野范围并消失在烟囱背后时,他们就记下时钟的钟点。因为地球的自转,恒星消失的时间每晚刚好比前一晚提早了3分56秒(这是恒星日和太阳日的区别导致)。在所有这些深夜测试中,哈里森制作的时钟在整整一个月里累计误差都没有超过一秒钟。这让当时世界上生产出的具有最高质量的钟表都相形见绌了。
要悬赏钱的过程更是艰辛。由于某些权威人士的怀疑和嫉妒,受到欺凌的哈里森只能一点一点讨回本该属于他的奖金,直到1773年他80岁时,在国王乔治三世的同情翼护下,才算如愿以偿。
18世纪80年代以后,航海表开始成为海上导航的主要工具。哈里森用杰出的工匠精神,为大海中的万千游子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