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子恺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然而大多数人的情况是“乱于心,困于情”。
什么是“心”?什么是“情”?
在我看来,“心”是指自我存在感,“情”是指自我投射的剧情。比如,友情是指朋友之间相互投射所产生的关于自我存在感的剧情,爱情是指爱人之间相互投射所产生的关于自我存在感的剧情。一个人说自己心情很好,其实是在说自己在某个剧情中的自我存在感比较好,假如自我存在感很弱,就可能会说自己的心情很糟糕。
我们都无意识地活在某种自我剧情中,当面对丈夫时,我们处在夫妻剧情中,扮演着妻子的角色;当对面孩子时,我们处在母子剧情中,扮演着妈妈的角色;当面对婆婆时,我们处在婆媳剧情中,扮演着媳妇的角色;当面对员工时,我们处在老板与员工的剧情中,扮演着老板的角色……我们在不同的情境下总是会自然而然地按照相应的剧情,扮演相应的角色,作出相应的行为反应。
昨天我跟我妹聊起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我记得的部分她不记得,她记得的部分我却不记得。这说明,即便两个人面对同样的事情,各自的剧情也是不同的。
每个人都带着不同的剧情书写自己的人生,每个人的自我表达背后都隐藏着自己的剧情,都是自己剧情中的主角,所有的剧情都围绕自己展开,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有一句话你可能很熟悉,“人们只能看到自己想要看到的东西”。“想要看到”,这是什么意思?意思就是人们在观察的时候是带着剧情的,他所看到的都符合剧情,不符合剧情需要的都统统被他过滤掉了。所以,恶婆婆在观察媳妇的时候是看不到媳妇优点的,同样,可怜媳妇观察婆婆的时候也看不到婆婆的优点。
怨夫的剧情是什么?剧情中的老婆一定是一个非常糟糕的老婆,一定不善解人意,一定缺乏家庭责任感。无论在外人看来,自己的老婆做得有多么好,多么称职,但怨夫在剧情中对老婆的要求,永远是水涨船高,也就说永远老婆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让自己满意。
同样的,就是怨妇剧情。怨妇的人物角色就是唠唠叨叨,唉声叹气,每天抱怨个不停,不是对老公抱怨,就是对孩子抱怨。为了维持剧情中的怨妇形象,在潜意识策略诡计的安排下,巧妙地把自己搞得很忙碌很疲惫,无懈可击地将这一切归咎于他人。
在现实生活中自我存在感弱的人,往往喜欢将自我存在感投射到自我想象剧情中,就会很依赖剧情,也就很容易受剧情影响。反之,自我存在感越强的人,他对剧情的依赖就越少。
说到这里,回过头再看看丰子恺先生说的那句话,聪明的你一定能明白其中的深意。不过,关于“自我存在感”这个概念以及与自我剧情的关系并不是今天要讨论的重点,这个后面有机会可以再展开说一说。
今天要探讨的,是如何去理解“葬礼上的欢笑”。
一个人沉浸在自我剧情中,这从来就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当剧情和现实发生冲突时,应该怎么办?任何事物都有它存在的现实道理,这个道理不一定是你剧情中的道理。但不管你理不理解,它都将作为一种客观事实而存在。
那么,什么是现实?现实就是,葬礼上的每个人,也都是处在以自我为中心的剧情中的。当事人处在“丧夫或丧父”的剧情中,客人处在“参加葬礼”的剧情中,哭丧的在该哭丧的时候处在“哭丧者”的剧情中,道士和八大金刚处在“接活挣钱”的剧情中,殡仪馆处在“开门营业”的剧情中,路人处在“路人”的剧情中……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在他们的剧情中应该做的事,这就是真实的世界。
同样,在葬礼上你也带着你自己的剧情。在你的剧情中,所有人都应该跟当事人一样满怀悲痛的心情。当你的剧情和现实发生冲突时,你就愤怒了。可问题在于,无论除了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怎么表现,你都能找到机会让自己愤怒。就算没人打牌,你也可能因为他们互相自己拉家常忽略了当事人而愤怒;就算道士和八大金刚全程悲痛地完成他们的工作,你也可能会因为觉得他们是故意装装样子目的是赚更多的钱而愤怒;就算大家以悲痛的心情来参加葬礼,你也会因为觉得丧事办得太商业化而愤怒;就算所有人全程都满怀悲痛地处理完葬礼,你也会因为大家悲痛的时间太短而愤怒……你的潜意识已经给你作好了一切安排,引导你去发现一切跟你剧情不符的细节,然后令你愤怒和不爽。你的剧情本身就不符合现实,因为除了当事人,其他人都不是当事人,既然如此,他们当然不会像当事人那样去表现,更不会按照你剧情中的要求去表现。事实上,你也不是当事人,你也没有那么悲痛,否则你就不会有多余的心情和精力用来吐槽、愤怒和拍照。如果当事人的悲痛值是100分,你可能是80分,其他人可能是50分、30分、10分、0分,甚至负分。你带着你的剧情观察,当事人以外的所有人都可能让你愤怒,那如果当事人也带着这种剧情,是不是也会对你愤怒呢?如果你因为不满道士的表现而当面指责道士,而道士因为你的指责又反过来指责你,你能告诉我这两种指责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你不用要求你自己必须做到像当事人那样,因为你就是你,你只需要做好你作为你自己而应该做好的事就行了。该安慰的安慰,该陪伴的就多陪伴,你只能做到这点,不要指望其他人怎么样。最好,对这个世界零期待吧。
再多说两句,小地方平时生活太枯燥乏味,时间根本不值钱,很多人靠嚼舌根、嗑瓜子、打麻将惶惶度日,很多人终其一生也没走出过他们所在的乡村……所以但凡遇到点大事,他们的潜意识反应不会在乎这事儿是好是坏,而是“新鲜”,在这种潜意识反应下,无论好事坏事,心态都是“看热闹”。这又是真实的世界。
要理解他们只是普通的男人和普通的女人,他们并不伟大,他们并不高尚,他们和千千万万的人一样,活得很卑微,活得很辛苦,他们有着生活赋予他们的局限性,他们不是不愿意做到,而是没有能力做到,他们已经在他们的能力范围做了他们应该做的事情了。同样,就像前面说的,你也只需要做好你能力范围内的事情就行了。
理解,是为了接纳,只有接纳,我们才会活得更好。
最后,节哀顺变吧,愿天堂没有痛苦,死者安息,生者能尽快走出阴霾,继续过上正常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