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夜晚,从小就喜欢。在我印象里也总是有那么几个关于夜色的场景,有时柔情,有时神秘,有时伤感,常常让我无法自拔。
那是初中的时候了,为了取得好成绩,常常一个人复习习题到深夜。那时候有一股拗劲儿,遇到难题就像着了魔一样,不死不休,睁眼闭眼全是解题思路,也经常忘了时间。那天解完习题,卸下了浑身的疲惫,收拾桌面将要入睡,不经意间抬头望了一眼窗外,看到了月光穿过树叶在地上留下斑驳的影子,风儿吹动着叶子哗哗作响,一轮明月静静的悬在空中,柔光中像是有人舞动着纯白的纱幔,飘摇散落于凡世间。天地间已然寂静,星空没了往日的深邃,夜也不再漆黑如墨,就连角落里的物件也依稀可见。这一刻月光霜结了时间,凝固了万物,我屏住了呼吸,怕激起阵阵涟漪,打破了这时的宁静。我想,如果可以,我愿化作那棵古槐,一世守护这份宁静。可后来再也没有那晚的心境了。
再有就是那个仲夏之夜了,十点多钟的样子,太阳肆虐余温的威力尚存,房间里闷的乎乎的,加上蚊子的嗡嗡作响,心烦意乱到极致,索性就卷了凉席,铺在庭院里去小憩片刻。惬意舒爽了一会儿,反而来了精神,打量着院落里的一切。葡萄藤蔓蜿蜒而上,四处随意伸展着;爬墙虎的叶子与风在喃喃细语着;窗台的夜来香散发着迷人的香气;几只飞蛾扑棱着翅膀撞向了灯罩;然而我的目光却停留在了那晚的星空。星星点点,荧荧密布,关了灯,让自己沉浸在黑暗里,陷入到无尽的遐想中。任由思绪肆意穿梭,想到了那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想到了“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想到了屈原的《天问》。每一颗星都见证了千年的沧海桑田,经历了人世间的悲欢离合,相比于浩瀚的星空,一生的时光就像昙花一现,不免有些伤感。老人们常说人死后都会化作一颗星,我又会是哪颗呢?
后来在外求学,在新环境里更多的是对未来的憧憬期待,没有特别的思乡之情,也不懂那是一种什么心境。直到有次回家,正巧碰上中秋节,那天的月亮显得格外的大,心里一阵悸动,不自主的走了出去。旷野之上,一轮明月照耀着如同白昼,踩着自己的影子一步一步没有目的的走着,显得格外有些孤独,突然理解了为什么人们总是把相思寄托在明月之上,也理解了思念源于我们的孤独,原来真的是“月是故乡明”。
喜欢夜晚还因为可以卸下厚厚的伪装,潜伏在黑夜里,任意宣泄着自己的情绪。独自漫步在黑暗里,安静的如同鬼魅,思考着是与非,得与失。在浩瀚的星空下,可以渺小,也可以伟大,将双眸化作最亮的星,去寻找黑暗里的光明。